园南小学 秦雯 摘要: 在小学教学用书中承载着千年中华文明,感恩便是其中的教育主题之一。我们梳理教材内容,整合可利用的各学科资源开展感恩教育,形成感恩系列教育目标;通过专题进课堂,进行课例研究,探索基本实施方法:一是借助教材资源,分年段落实感恩教育;二是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教育环境,深化感恩思想;三是统整、开发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行为。并集结课例为教师提供可仿效、可操作的整合学科资源的教育教学方案。 关键词: 学科整合 小学生 感恩教育 课例研究 研究背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自古育“德”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近代我国的教学用书承载着千年中华文明,教育形式主要以授课制为主,所以课堂教学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同时,少先队组织的各种课外集体活动,由于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得到学生的喜爱。由此我们认为,如果将教学与教育活动两者有机结合,就能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功效。 针对目前学生现状——多为独生子女,娇惯、任性,以我为中心,缺乏关心他人,感恩之心。我们期望本课题的研究,能找到一个根植于课堂,适于学生接受的教育形式;又能为广大教师们提供系列性的、便于操作的课例,以及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研究基础: 2004年底,市教委颁布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纲要》之后,我校就以“民族精神进课堂”为课题,进行了各学科专题性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例如语文组以课文内容为教育载体,赏读品悟语言文字,有机整合品社课,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自然、爱亲人的教育;数学组,以交流数学家的故事入手,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数学家们勤奋好学、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学校获得“民族精神基地校”殊荣。 研究目标 “整合学科资源,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系列课例研究”这一课题,拟通过研究,最终形成在课堂教学中感恩教育的系列目标,为教师提供可效仿、可操作的教育方案、教育方法;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之心,懂得爱。 研究实践内容和步骤: 所谓“统整”就是使其完全、圆满之意,系指在概念上或组织上将分立的相关事务整合起来或互相关系,而成为有意义的整体。 “学科统整”的研究特色就在于寻求学科内容的相关性,以求课程的精要化;同时强调学生主动活泼的学习,而不是教师强加的被动学习。 我们梳理教材内容,整合可利用的各学科资源开展感恩教育。 一、“整合学科资源,培养小学生感恩之心”的系列教育目标 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依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在接受教育的时候,那种“声东击西”、“有意在无意之中”的方式更被他们所接受。在小学教材中,思想品德课是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学科,语文学科是最具有人文价值观培养内容的相对间接学科,其他学科相对比较少些。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身心特征,我们便把语文作为学科统整的主要教育资源,以语文学科为核心,向其他学科辐射。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围绕“感恩教育”梳理教材内容,形成分年级教育专题。
经实践,我们认为“整合学科资源,对学生实施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可以制定为: 一年级——了解重阳节的习俗,懂得重阳节是感恩的节日,能动手做一张感恩卡片 二年级——了解尊师重教的意义,懂得要尊敬老师, 三年级——了解母亲节的意义,感谢母亲养育之恩,为母亲准备一份有意义的礼物。 四年级——了解父亲节的意义,感谢父亲养育之恩,为父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五年级——进一步感受母亲的伟大,从爱母亲的情感中提升到热爱祖国妈妈的情感。 二、“整合学科资源,培养小学生感恩之心”的基本实施方法 (一)借助教材资源,分年段落实感恩教育 教材中有很多学习的章节或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蕴含着做人要学会感恩的道理。作为教师,灵活地运用教材,把教材视为一个例子,视其是达到学习目标的中介材料,利用这个中介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懂得感恩的意义,学会感恩。 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各不相同,我们将学科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适宜学生认知的感恩教育,采用的方式、体验的程度应适度分层。 例如一年级,我们可以把感恩教育定位在了解“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初步建立“感恩”的意识。施教形式直白些、生动些。 语文《重阳节》一课。教师就可以借助课文的描写:九九重阳有天高云淡、惠风和畅、山朗气清的季节特征;有登高赏景、避天灾的习俗;还是敬老的节日。告诉学生敬重老人、关心老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数学课《找规律》,马菊萍教师在教学的最后一部分中,结合十一月每第四个星期就是感恩节的节日,让学生用有规律的图案制作感恩卡,并且写上由感恩语言的卡片,送给自己要感谢的长辈。以此指导学生学会表达感恩。 而到了三年级,我们可以在执教中多一些情感的感悟,激发学生思想的共鸣。 例如《给妈妈的礼物》一文。课文叙述了南南自己动手,别出心裁地用小石子为妈妈做生日礼物的故事。 课上,三年级教师让学生品词品句,透过“南南每天放学回家,总要在路上捡一两颗溜圆的小石子”,“几个星期过去了”等词句,体会南南为这份礼物做了精心准备,感受他想让妈妈高兴的一片真挚孝心。 到了高年级,我们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感悟长辈给予我们的关怀,进一步体会“感恩”的意义。 例如四年级《父亲的叮嘱》在设计中,沈敏莉教师结合文本内容补充了与作者岑桑相关的课外资料,使学生了解岑桑在写作领域取得的成就,与父亲的教诲息息相关。“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是小 (二)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教育环境,深化感恩思想 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和柯尔伯在研究中强调:启发儿童,使儿童自己发自内心地来接受教育;通过虚假的或真实的道德情境冲突,使儿童自身积极的思考达到教育目的。 我们所教的课本就是现成的教育环境,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教学环境,也可以融入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有直接德育教学与间接德育教育。我们除了运用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进行直接道德教育,也可以利用数学、英语等其它学科资源进行间接德育教育。 以二年级科常课《合理饮食》为例,胡莹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了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节,为老师设计一份合理的早餐食谱,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
再如三年级数学课《乘法结合率简便计算》,教师在让学生巩固练习时设计这样的练习: 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一天要批多少作业吗?请你来算一算。某天老师布置了4组口算题,每组25小题,老师教2个班级,请你来算一算老师共要批几道口算题。 生:2×4×25=200 师:老师要批200道口算题,看了这个数据你有什么感想。 生:老师真辛苦……。 学生对教师敬爱之情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谈到了想感谢老师的种种做法。 依据儿童发展规律,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从形式上来说属于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我们利用教学资源,组织道德场景,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三)统整、开发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行为 “与品德的构成相应,学校德育的主要三方面内容包括:促进学生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在英国,学校道德教育主要从借助宗教教育、直接开设道德课、注重礼仪、仪表、个人品行。他们的教育途径主要有:1.通过宗教教育来进行2.通过道德课来进行3.通过其他学科和活动来进行。此外,英国也较注重课外活动中的德育功能。学校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如各种集会、教会活动、各种俱乐部活动、学生会活动等促进道德意识。 我们的教育也有相似之处。我们通过学科教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以及少先队活动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同时,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教师可以通过梳理教材,跨学科地整合教材,甚至开发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以学科教学为内容,主题活动为载体,融知识与品德教育为一体,在整个系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认识,激发学生情感,指导学生行动。 如《小乌鸦爱妈妈》在语文和音乐课都有这样的内容。语文教师在执教《小乌鸦爱妈妈》一课后,音乐教师教会学生演唱,而后美术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制作感恩贺卡,而数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规律性的图案把贺卡装设得更漂亮。 这样的教材重组、整合,拓宽了教材的发展空间,挖掘了教材的个性内涵,还原了教材的生动本色,学生也从这种开放的教学氛围中获益很多。 研究成果 今年初,朱建华局长在教导会说:“德育教导想教学教导的事,教学教导想德育教导的事”,我们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局长的要求不谋而合。 德研与教研携手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学校各部门之间相互协同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教师们能够意识到:教材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教师可以通过梳理教材,跨学科地整合教材,甚至开发教学资源,融知识与品德教育为一体,能在整个系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认识,激发学生情感,指导学生行动。完成了研究预期目标,编辑了课例集(详见附件)供教师日常教育使用。 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尚没有找到英语、体育等学科与本次系列教育相对应的内容,故我们没有“贴标签”似的硬套,暂时空缺部分课例,有待于继续研讨后,再加以完善。另外教师从意识到具体落实、在实践中准确把握教育时机,也因经验、能力等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教学活动的设计、实际的效果也出现参差。 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挖掘教材等多方资源,把德育贯穿融合于教育教学中,坚持在“润”字上着力,追求无痕教育,提高教育实效,不断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摘自黄向阳著《德育原理》 摘自2006年11月中国德育网《英国学校道德教育介绍》 《德育原理》、《民族精神纲要》、《生命教育纲要》、《教学理论》、《聚焦课改,决胜课堂》、《儿童发展心理学》等 附: 课题研究期间得到教育学院教研员 同时感谢商路校长,参与本课题的各学科教师的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