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是,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境头: 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地举起了手,大声嚷到:“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在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 凡此种种,不由得引人深思。其实,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人与人之间都需要沟通、交流、协作、共事,一个人善不善于倾听,不仅体现着他的道德修养水准,还关系到他能否与其他人建立起一种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耐心倾听”这个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很多时间和途径培养而成的。那么,我们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让学生正确表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呢? 一、明确目标,引导倾听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学生在回答问题,另外的同学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事可做,认为这不关他的事,教师这时应该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这部分学生应该干什么,告诉他们“听”也是目标,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比如,我在教学《分数》的时候,其中有一段比较拗口的数学结语: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是二分之一个圆。我请学生一个个站起来表述,但我也给其他学生布置了“听”的任务:仔细听,有没有什么问题?学生们听得很仔细,并听出了一些问题:有的学生漏说“平均”二字、有的学生漏说“这个圆”三字、有的学生将“二分之一”说成“一分之二”。听出问题之后,我请学生讨论:“平均”、“这个圆”这些关键字去掉之后,有没有影响?学生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不仅说得头头是道,而且还能结合实例验证这些字词的重要性。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强调: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 二、创设情境,乐于倾听 事实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现代心理学证实,即使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及注意点分布情况也不同。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无趣的。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从这种无趣中寻找和创造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 新教材中引入了许多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如《年月日的认识》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老师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2001年3月15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2001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这样的情境创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倾听下去的强烈愿望。 三、恰当评价,鼓励倾听 “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学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条金科玉律。”(苏霍姆林斯基)社会心理学家也认为,受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价值。正确适当地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比如,我教学《树叶的的面积》时,平常一个喜欢插嘴的学生听得特别仔细,我立即鼓励:“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教学《谁跑得快》时,有个学生回答道:“68米/小时也可以说68米/时、3小时也能说成3时。”马上有学生举手说:“不对!3小时表示3个小时,但3时表示3点钟,两者意思是不同的”。我马上表扬:“ 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又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小探究》时,有学生回答:“图形周长相等时,面积不相等。”另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有的时候,图形周长相等,面积也相等的。比如这样两个图形。”说完,他还到黑板上画了2个图形。我微笑着说:“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 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 四、教给方法,善于倾听 园南小学 马菊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