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语教学中重彩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激励人民为国家、为民族振兴而英勇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应承担起传播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义务。
语文本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在当前国际文化交流需求下,外语学习不断增加,语文教学作为母语和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播载体,需浓墨重彩书画我们民族的精神。鉴于这样的思考,我从二期课改的实践入手,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在教研组中首先展开了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研究,将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融进教学实践中。
通过对教材谋篇布局,重点开掘教材中的寓意,用以强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并对所有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合理编排,让学生品味与学习中华民族文学瑰宝——汉语的无比魅力和感召力。又使他们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技能的同时,感悟我们民族的优良品德和传承民族精神的必定性,因此确立了以爱国主义和人文意识教育为主体民族精神教育系列。抓住阅读教学中的内容,强化显性,发掘隐性,深化联想,开拓学习途径的教育策略,在得到同事和家长的支持下,逐步形成了开发和统整教材,拓展民族精神的教育,初步构建了将民族精神教育融进语文教学及相关民族教育活动中。主要的实践为: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以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一)抓住语言文字,直接领悟光彩夺目的民族精神
1.强化教材内容比对,构建连续教育。
细读教材,你会发现其中民族人物的篇章厚重,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在教学中,针对《詹天佑》、《我的伯父
2.在设计具体教学环节上,既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更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利用朗读、想想写话等不同的手段、方法来让学生体悟伟人身上的民族精神。
如在设计《詹天佑》一课时,我首先强化介绍时代背景,即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受着帝国主义的欺负。科学技术又很落后。当清朝政府一提出修筑京张铁路时,帝国主义就百般阻扰。他们要挟说“如果清朝政府用本国工程师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在当时的情况下,詹天佑能挺身而出,挑起重任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由此产生钦佩之情。而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提早完工,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这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应引以为荣的。课堂上学生由愤慨到傲视的表情变化,使我们感到他们心中的民族自尊心在升腾。其次,抓重点词、句,深化爱国。在《詹天佑》一文中,有一些句子是值得重点理解的。如“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这句话讲的是詹天佑克服困难的动力。这条铁路修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声誉。修好了,可以回击帝国主义的藐视,提高我们的自信心。让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思考,原本平直描述其所含的思想意义,渐渐为学生理解。在语气、语调上的不断强化,使教师感到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绪在升腾。
(二)体会语言美,由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转化为爱国的思想感情。
我国的语言文字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承载着大量中国文化的信息。随着视野的拓宽,学生对外来文化的热情度远高于对本土文化的接受。身为语文教师应力求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营造浓郁的民族文化的氛围。教材中就有许多描写祖国山水,名胜古迹的文章,他们优美动人的语言似甘醇的美酒沁人心脾。如“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四季如画的《烟台的海》;兴国安邦的《林海》,气势宏伟的《黄河颂》等。在设计教学时,我们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使之成为了一个主题为“中华神韵”的单元,并对教学目标进行了添加和修改,要求将这几篇课文,做到篇篇积累背诵。课堂上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从根本上重视对母语的学习。
老舍先生的〈〈林海〉〉以其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大兴安岭给人“亲切与舒服”的感觉。“亲切与舒服”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教学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把学生带入那神奇的自然风光。品读这些文字,我们仿佛闻到了那森林的气息,欣赏了野花的雅致,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使学生体悟到母语的精妙。教师更以添加图片播放录像等手段,深度发掘文字中隐含的对祖国、对同胞的归属感,使学生从情感上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从课后墙报中的出现的学生搜集祖国其他各地的资料中,显现了学生热爱美丽富饶的祖国的深度感情。学生逐步认识到了祖国的伟大,引发了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学生高涨的热情使我们在“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语文实践汇报活动时,几乎变成了一台激情洋溢的朗诵会。
二.开发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强化民族精神
在阅读和研究《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颗小豌豆》、《小鸟,请原谅我》等一些含有丰富人文精神的文章时,我们的内心深深地被震撼了,这是一些多么好的文章啊,如果能让学生深深的体悟到蕴含其中的丰富的人文精神,那将对他们人格素养的提高帮助将是巨大的。而要使较为年幼的学生所悟,由此所感动,这就需要我们我们教师提供更多的帮助,需要我们开发教材,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体悟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在进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学设计时,我们不仅让学生体会医生和骨髓移植者为拯救他人生命所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这一人文精神,还将教材进一步挖深挖透,将主题上升为国家意识的培养——海峡两岸同胞的骨肉深情和台湾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学时,我们决定用最有激情的引读来使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下懂得这一点:
钱畅得救了,两岸的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引):也许,钱畅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但是,能不能见面,并不重要,因为两岸的骨肉同胞——
(生齐):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不会熄灭。
(引):人们常说血浓于水,虽然相隔两地,但两岸的骨肉同胞——
(生齐):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不会熄灭。
(引):台湾自古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神圣领土,两岸的骨肉同胞——
(生齐)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不会熄灭。
(引):总有一天,台湾会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因为两岸的骨肉同胞——
(生齐)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不会熄灭。
四段激情朗读,反复地诉说着台湾同胞与祖国人民的深情,反复的朗读强化成一种认知,一种情感。
随后还增加了拓展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补充资料的阅读(祖国和台湾的交流),如连宋大陆行,两岸直航,两岸的经贸往来,民间的深情厚谊,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我伟大祖国的神圣领土,总有一天,台湾会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
三.向课外延伸,开展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题读书交流活动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老师,必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必须“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毫无疑问,语文的教学要获得创新源泉,就必须拓宽课程视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广。在紧抓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还应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作用,带领学生更多的阅读,体验社会生活,感悟人生。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导引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情结。
(一) 统整学科,发挥“协同”教育的作用
教学中,我们常常有意识地将社会,思品(时事),探究等学科融入语文教学中。如:学习〈〈飞夺泸定桥〉〉、〈〈篝火燃烧的时候〉〉、〈〈采蒲台的苇〉〉这些课文时,适时结合社会学科中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等内容,开展了《走进长征》的读书活动;学习了毛主席的诗歌《七律 长征》,同时补充了课外阅读教材《沿着红军长征走的路》、《三人行》,《四渡赤水出奇兵》等,音乐课上,教唱《七律`长征》。探究课上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确立了探究课题。
雏鹰假日小队活动中,还进行了考察活动。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到87375部队走访解放军叔叔,参观他们的营地,观摩他们的训练,聆听他们的报告。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历经的艰难万险,而且领悟到红军在长征中所创下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是革命先辈为我们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内心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也使他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民族精神的教育。
(二)用笔用心,延长巩固
阅读完一篇作品,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更为了让学生多感动一些,因此在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后,我们还设计让学生或就着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或摘录好词好句,或体会文章中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意义——民族情结。并特地在教室的学习园地开辟专栏进行展示。通过读写结合,巩固教育效应,延伸教育时效。
我们还开展了如:《使用中国牌,还是使用外国牌》等一系列的辩论会,还有《中华神韵》,《神舟飞天》等语文大阅读系列活动。在增进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同时,更主要是增强对学生民主意识的熏陶。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民族精神的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去发现,去强化教材中的显性因素,去发掘文章中隐性的教育点,深化联想,开拓学习途径,把民族精神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语言因素及语文教学活动中去。通过文章中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从思想情感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理解与表达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
园南小学
朱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