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园南小学献血主题活动——让我们一起关爱生命

作者(来源):学校    发布时间:2007-07-18

一、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旨在使教职员工进一步了解献血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明确“自愿、无偿”献血的崇高精神,激发广大教职员工对无偿献血事业的支持,一同来关爱生命,传递爱心,创建文明。

二、活动时间 2007年7月16

三、活动地点:阅览室

四、参与对象:全体教职工

五、活动内容

1、学习《上海市献血条例》(校园网)

2、学习《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校园网)

3、宣传献血相关科普知识

六、活动形式:网络学习、版面参观

七、活动过程

第一版面:献血科普知识

献血
  血液是活的细胞,迄今尚无法用人工制造。因此,医疗所需的血液,只有靠人类用爱心提供。
  献血,就是我们同胞以互助的精神,为拯救需要输血的人,献出自己的血液。

无偿献血

无偿献血是指为了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无偿献血是终身的荣誉,无偿献血者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爱戴。
  无偿献血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是我国血液事业发展的总方向。献血是爱心奉献的体现,使病员解除病痛甚至抢救他们的生命,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公民献血给予经济上的补偿,会使崇高奉献的光彩行为蒙上商品交易的阴影。近半年世纪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红十字会一直向世界各国呼吁"医疗用血采用无偿献血"的原则。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都实行了无偿献血。
  无偿献血是保证医疗安全用血的必由之路。只有以人道主义无私奉献而不是以经济报酬为目的无偿献血,才能从根本上清除有偿供血带来的各种弊病;血液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才能保护受血者的安全;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

多余的血
  平均每个成年人有4-5升血液(4000-5000毫升),其中80%左右在血液循环系统内流动,20%左右的血液贮存起来用于补充。健康的人可以定期、适量的献血,每次献血200-400毫升,一年献血2次是安全的。

血型

  血型是人类血液型别的一种标志。人与人之间的血型并如完全相同。通常所说的ABO血型,就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带不同的抗原物质而言的。在红细胞上含有A抗原的,称为A型;含有B抗原的,称为B型;同时含有A和B两种抗原的,称为AB型;既不含A抗原又不含B抗原的称为O型。很久以前,虽然有很多人已经认识到血液对于人的生命的重要,但却不知道人类血液还存在型别之分。因此,曾发生许多因输错血型而致死的悲剧。直到1990年,血型的奥秘才被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一位名叫德斯坦纳(Landsteiner)的病理学家揭开。从此,临床输血才步入科学的轨道,人类的血液才发挥出救护生命的巨大作用。

血型种类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血型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由于血液内部的组成成分的不同,各自所具有的抗原物质的性质也不一样,因此,血型存在千差万别。如红细胞已发现有20多种血型系统,不同的血型抗原就有400多种。白细胞上的抗原物质更为复杂,仅本身就有8个系统近20种血型抗原,此外还有红细胞血型抗原和与其他组织细胞共有的抗原,其中与其他组织细胞共有的抗原就已检出148个。这类抗原也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抗原);血小板有特异性抗原7个系统,内又有10多钟抗原,另外还有20多种血清蛋白、血清酶以及30多种抗原种类,共计在600钟以上。如按这个数字再进行排列组合,那么人类血型就有数十亿钟之多。人类除同暖卵双生子女外,再也找不到两个血型完全相同的人了。

RH血型探秘 

  1940年兰德斯坦纳和威纳将恒河猴的血液注入家兔体内后,得到一种免疫抗体,这种血清中的免疫抗体不仅能凝集恒河猴的红细胞,且能凝集85%的白种人的红细胞,从而证明了这些白种人的红细胞与这种猴子的红细胞上有共同的抗原,因而便取恒河猴的英文字头"Rh"作为这种抗原的名称。有Rh抗原的称为Rh阳性,反之则为阴性。Rh是一种血型系统,我国99%以上的人为Rh阳性。
  因Rh血型是继ABO血型发现后临床意义最大的一种血型,也是最复杂的血型系统之一。Rh血型不合的输血可危及病人的生命;母子Rh血型不合的妊娠,有可能发生死胎、早产和新生儿溶血症。我国汉族人Rh阴性占0.2%~0.5%,而Rh阴性受血者和妊娠者则受Rh阳性抗原刺激的机率为99.6%~99.8%,经过一次输入Rh阳性血后50%以上的Rh阴性者会产生抗Rh抗体。因为Rh血型抗体为免疫抗体,如果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后便容易发生输血反应。因此,Rh血型检查和ABO血型同等重要。需要注意的是,Rh阴性的孕妇妊娠后必需到市中心血站进行Rh血型鉴定并测定是否有免疫性抗Rh抗体,以防因母婴血型不合而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血液 

正常人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8%左右。一个50公斤体重的人,约有血液4000毫升,而真正参与循环的血量只占全身血液的70%~80%,其余的则贮存在肝、脾等"人体血库"内,当人体出现少量失血时,贮存在"人体血库"中的血液,便会立即释放出来,随时予以补充。
  血液中的红细胞生命期约120天,白细胞约7~14天,血小板约7~9天,即使不献血,人体内的血细胞每时每刻也会衰老死亡。献血200毫升,仅占全身血量的5%,而且献血后能刺激人体造血功能,使之旺盛地造血,故适量献血是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的。

  血液是由55~60%的血浆和40~45%的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的。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它的机能是运送氧气到身体各部,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送到肺部随呼吸而排出体外;其次是白细胞,它能帮助人体抵御细菌、病毒和其他异物的侵袭,是保护人体健康的卫士;再者为血小板,当人体出血时,它可以发挥凝血和止血的作用。血浆中的90%是水,其余为蛋白质、钠、钾、激素、酶等人体新陈代谢所需要的物质,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血液功能

血液的第一大功能--运输舰队
血液就象一长串运输舰队,满载着各种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部分,又将体内细胞排出的各种废物送到肺、肾、肠道和皮肤排除体外。
血液在全身每循环一次,平均只需25秒钟,一昼夜可以环航3000-5000次。它刚从心脏涌出时,航速每分钟一米二,当进入毛细血管时,每分钟只前进二厘米,以便于沿途细胞能充分摄取氧气、水分和多种营养物质;同时又运走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等废物。
血液的第二大功能--警卫健康
我们人类所处的世界也是各种病毒、细菌繁衍之地,它们经常会通过人体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等侵袭进人体。可是,得病的人终究是少数。这是因为血液起着忠诚卫士的重要作用。血里含有抗毒素、溶菌素、免疫因子等物质,可以破坏病菌产生的毒素,以至吞噬病菌本身。
血内还有一套完整的凝血系统,身体的某部位血管破裂,出血不止,血中的凝血系统就能在几分钟之内在出血处将血液凝结成块。从而堵住伤口,血也就可能不再外溢了。
血液的第三大功能--恒定体温
人体的体温一般都保持在摄氏37度左右。不然,体内的一切化学变化、机体活动都会受到影响,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如体温过低时,各种酶的活动就会被抑制;体温过高时,各种酶就会遭受破坏。
血液能吸收体内不断产出的热量,并将多余的热量从肺部与皮肤散发到体外,从而保持正常体温。
血液的第四大功能--保持酸碱平衡

人体的内部环境始终需要一种正常的酸碱平衡。可是人体的养料被人体吸收后所产生的废料一般都具酸性。人体内每天都在生产酸性废料,怎么办呢?这又得靠血液的特殊功能了。血液中的蛋白质、血红蛋白以及所含的碳酸氢物质,只要一遇到酸性物质,不消几分钟就将其中和,使体内环境始终保持在稳定的中性状态。
第二版面:献血与健康

献血有益健康
  很多单位职工和群众认为献血伤身体、伤"元气"、会得后遗症。有关专家对此指出:健康人适当量的献血不仅无损健康,而且有益健康。
  《中国输血》杂志编委、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孟德润说:"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来说,一次抽取10%左右的血(200-400毫升),对身体完全无碍。因为献血后组织间液会迅速进入血管,补足血液总量。有些人献血后觉得头晕乏力,多数是紧张的精神因素造成的。"
  孟德润解释说,健康人献血后,白细胞、血小板几天内就可代偿,红细胞3个月可恢复正常。也就是说,从生理学上说,健康人每间隔3个月献一次血完全无碍。
  献血不仅无害,而且有益。孟德润说:"首先,对于血脂高的人来说,定期献血可以降低血脂和胆固醇,减缓人的衰老。国外科学家曾作过万人以上调查,结果发现献血者比不献血者长寿近2年。其次,通过定期献血不断刺激骨髓的造血系统,可以不断产生年轻的血细胞,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人会感到身体轻松,头脑清醒。再者,据《国际癌症》期刊报道,如果男子体内的铁质含量超过正常值的10%,得癌症的机率就会提高。铁质高的男子定期献血很有好处。"

    国内外血液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献血后可因血液粘滞度和比重适当降低,脑血流量增加而感到头脑清醒,轻松灵活,记忆力增强;有的人献血后食欲增强,睡眠安稳,精神焕发,感冒次数明显减少。长期坚持适量的献血,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动脉硬化、脑梗塞、脑溢血及心肌梗塞等症的发病率。坚持经常适量献血的人,由于机体各器官和骨髓造血系统在外界因素的促进下,始终保持旺盛的新陈代谢和强劲的免疫能力。因此,经常献血的人的血细胞要比不献血者年轻。这种质量上的优势,对人体健康是很有裨益的,不但使人延缓衰老,还可使人增长寿命,而且一旦遇到外伤出血也有较强的耐受力和自我调节功能。

献血谨防脂肪血

  在实施公民无偿献血工作中,有时会发现献血者献出的鲜血经复检不能入库外供而被迫报废,究其因是脂肪血所致。
  原来,这些献血者在献血前进食了肉类、牛奶、鸡蛋、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后,食物中的脂肪经消化吸收后便逐渐进入血液中,使血液中的血脂含量升高,血浆呈乳白色混浊状。这种血液如果输入患者体内就会引起严重输血反应,因此脂肪血不能用于临床抢救病人。
  血液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血细胞,一部分是血浆。血液的红色取决于红细胞内红色的血红蛋白,血浆则呈淡黄色。血液中的红细胞能携带机体所需要的氧及其它营养成份,把它们运送到全身各部分的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吸收利用后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等),又可由红细胞携带并运送到肺等脏器而被排出体外。
  食物中的脂肪在消化吸收后主要形成甘油三脂和游离脂肪酸,这些物质进入肠上皮细胞后,就会重新合成变为中性脂肪,并进入血液循环后悬浮于血浆中,可使血浆呈乳白色。因此,无偿献血者在献血前5~6小时内切不可进食脂肪性食物,可进食一些清淡饮食。否则,无偿奉献的宝贵血液就会在人们不经意中白白浪费掉!
为了保证血液安全有效,希望每个充满爱心的无偿献血者在树立科学献血无损健康这一新观念的同时,不忘重视献血须知,以确保血液质量,拯救他人宝贵生命。

反复献血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有关专家对反复献血组2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22例的血流变学各项均值做了比较。
  结果表明:反复献血组的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电泳,均较正常值明显降低,而尤以红细胞压积最为明显,提示反复献血组的血液粘滞性下降;而急性脑梗塞患者组的上述指标均较正常值高,提示脑梗塞患者存在着高粘血症。
   因此,反复一定量的献血会使血液粘滞性下降,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意义。

经常献血可担高造血功能
  因为自胎儿出生后,骨髓就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
  随着年龄的增长,造血功能和血细胞生成率逐渐下降。献血后,由于血细胞数量减少,对骨髓产生反馈作用,促使骨髓储备的成熟血细胞释放,并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促使血细胞的生成,经常按规定期限献血,就可使骨髓保持旺盛的活力

经常献血可以降低血脂  

人们由于体力活动的减少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体内积存了越来越多的脂肪。
  好多人的血脂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俗称"血稠"。"血稠"的结果就是脂肪一层层的附着在人们的血管壁上,最后导致动脉硬化,血管弹性降低,形成心脑血管病。而经常献血,减少了体内一部分粘稠的血液,再通过正常的饮水,填充了血容量,使血液自然稀释,血脂就会随着下降,也就减轻了动脉硬化的隐患。

献血不会引起贫血 

因为献血只是血液的暂时少量减少,很快就会恢复正常,不影响人体血液的再生功能。
  而贫血是一种疾病,对于患有贫血病的人在献血查体时,就会被检查出来,这种人是不能参加献血的。

多次献血后体内的细胞免疫功能有变化吗

  为了解多次献血对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如何,有关专家选择了献血年限在3~21年,献血10次以上,年龄21~49岁的30人,其中男女各15人,与20名从未献过血的、体检合格的正常人作对照,测定了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表明多次献血者除骨髓造血功能比对照组较旺盛外,细胞免疫功能无差别。
  另有专家以淋巴细胞转化率(SI)、白细胞介素-2(IL-2)及自然杀伤活性(NK)作为免疫功能指标,对75例10年以上长期献血者及35例初次献血者进行比较,两组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
  说明经过长期献血后,细胞免疫功能这3项指标无明显变化,对血液质量没有影响。

 

上海市园南小学
计算机管理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上海市园南小学 (c) 2004-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