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作者(来源):教导处    发布时间:2012-10-1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多项交流、深层交流,不仅具有人与人的言语交际特征,而且突出地反映了人与文本的对话。因此,学生在读文章时对文章的感知、理解、体会、反思、运用更是体现为一种深层次的能力,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日倍增,教师应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培养学生专心阅读的习惯。

阅读教学对小学生而言,他们不愿意阅读黑白文字,只喜欢看五彩的图画书的时候,当热闹的影视把阅读空间压缩得越来越小的时候,学生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淡,阅读积累越来越少,随之语文素养也就越来越低。为了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习惯,需要教师不懈地设法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调动学生的视觉、形象、声音、动作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进专一读书习惯的形成。

    1、结合课堂学习,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读书的权利,思考的权利,质疑的权利,查阅的权利娘的美好心灵,也不需要老师苦口婆心地给学生讲解小姑娘的心灵如何如,交流的权利,演练的权利,评价的权利。如读书的权利可以让学生亲自诵读,亲自参与语言文字实践,才能获得真实的感受。好多教师为了追求应试教育的高分数,死死地抓住课文、教参,把课文内容拆得肢离破碎,抬着嘴满堂灌,课堂几乎成为优等生的舞台,大多数学生却成了听众。为了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了训练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机会,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课文蕴涵的人文素养,领会作者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十分贴近生活,适合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用心地发掘它。

    2、因材施教,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我常给学生提出两个阅读课文的要求:一是读熟,二是读好。读熟课文最起码的要求即能用普通话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注意停顿、抑扬顿挫、节奏把握、读出情感。怎样才能读好呢?我的理解是引导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在学生读课文之前教师应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当学生读熟后,大凡其意蕴以能自悟,无须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解。通过学生扎扎实实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前后联系逐层深入地读,引导学生在文中走个来回,完成对语言的玩味,赏析和内化,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分析学生的个性及特点,要看到学生由于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等因素差异,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件事物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尊重他们的自我感受。课堂上可采取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教师领读、表演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朗读训练,教师可适当的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做到优生与后进生互相取长补短,这样可以极大的推动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无所顾忌的品尝到学习的兴趣,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有的学生读书时就会首先考虑到读法,明确我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读后有什么感受想法?教师还可以随时抽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对产生疑问难以琢磨的难题教师可以提出来,让全班学生参与讨论,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性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掌握阅读方法。教师可选用一册书的某个单元,让学生进行朗读尝试,教师对本单元涉及到的讲读课文,略读课文、阅读小常识引导学生有所侧重。讲读课文,在读时应逐字逐句,逐段逐节地仔细推敲。朗读时应“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默读课文时不出声用眼睛看,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的速度快,可以反复看便于思考。略读课文教学时,引导学生读后对文章的思想脉络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了。通过放手让学生自由读,对于读的好的地方,要给予肯定。对于没到位的地方给予指正,并进一步加强练习。使学生感受到哪些地方没读好,为什么没读到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阅读习惯。

    二、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了让孩子从小开始发展语言文字,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需要学校创设氛围,也需要家庭环境,社会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是一项系统的,重要的,持续性强的工作,教师一定要经常训练,逐步培养,教会学生学会大量阅读有益知识,读后有所收获。

    1、创设有益的阅读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人的最佳场所,鉴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应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氛围。我所在的学校是距离县城最远的一个偏僻贫困的少数名族地区,那里的办学条件及学生的生活环境很差,大部分学生除了预定的教科书及练习册,没有一本属于自己的课外读物。我校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要求学生每人每学期购买一本相关的课外书籍,教师也可以自发将自己手里的杂志、报刊、故事书、作文选等读物与学生一起分享。各班在教室都建有图书角,学习园地,学校还组织高年级学生为学校园地出黑板报,各班教室的后黑板也要求每两个星期出一期板报,并且老师都要组织学生一起探讨,大家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大多数学生都积极参与,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开展书画活动,每个月的月末准备一份书画作品,集中在校园内展出,组织学生参观。虽然学生的作品简单普通,但可以看出他们确实在用心准备,看着他们对待学习,对待生活的那种冲劲,大家都很欣慰。心想:自己为之付出的,渐渐地可以看到成绩了,这样学生老师,同学的关系更近了,大家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也就诱发了学生更大的兴致,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2、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课外阅读往往缺乏恒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1)谜语,讲故事活动。小学生都爱背古诗,讲故事,猜谜语,据此,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讲故事,另外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内容,给大家选背一些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古诗。      

2)“读书节”活动。创办读书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电视、广播、村里的村风建设、标语宣传等信息,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做得好的,组织学生在每周一升旗仪式结束后,把自己搜集到的新鲜知识与他人一起分享,感受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还可以开展朗诵比赛,表演戏等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三、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综合性活动,他所关注的不是一个单纯的方面,而是要关注孩子整体语言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能激发孩子一生的向往。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习惯。

    1、多读多想,诵读积累。

    阅读中无论是情感体验,个性感悟,还是语言文字,都应该以读为凭借,以读为中介。教师只有花时间让学生朗读,对于那些深刻含义的句子,感情强烈的段落要反复读,边读边体会,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悟。很自然地学生也能对文章的内容有所熟记,也能背诵,.通过熟记,背诵,学生还可以把自己读到的一些精妙语言,好词佳句记录在本子上,在平常习作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中起到一定的奠基作用。

    2、从读学写,积累素材。

    阅读积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管能积累多少个词语,我想对孩子都是一种收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学过的文章中的一些好的词语,句子,通过摘抄的形式,指导学生有选择性地积累好词佳句,并运用这些词语进行写句子,写短练习。

    3、读写结合,优化积累

    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撞击着学生的思维,如何“疏渠导疏”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学会保存材料,并真正从中得益呢?在教学中,笔者认为课标提出的“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要求为读写互促指明了方向,试以指导学生将自己的词汇,语句整理成《小记者》来进行说明。把每周阅读积累变化花样,分别抄在“学习园地”组织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取长补短,真正做到将阅读积累到的材料进行优化,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有创新性地组织选材。  

总之,小学生的意志,正处于逐步形成发展时期,他们往往缺乏坚持阅读的恒心,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耐心、细心地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杨晔云

 

上海市园南小学
计算机管理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上海市园南小学 (c) 2004-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