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文明用餐的好习惯 园南小学 秦雯 一、我们的思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老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外,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事情。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材的重要条件;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促进小学生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形成习惯,习惯形成品德,品德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按照小学生守则,小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生活习惯。 习惯要在实践中训练出来。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必须从小处着眼,通过持之以恒地训练,最终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就学校里小小的午餐时段,就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文明礼仪、劳动、卫生等习惯培养的好时机。 二、 训练过程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非常重视在做中学,主张在实践中养成习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在实践中来训练学生良好的午餐行为,使学生能够心情平静、愉快地进餐,快乐地度过中午的时光。 (1) 第一阶段:定规范,强化正确行为 习惯形成的过程人们通常分成三个层次,最低层次就是不自觉阶段,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不断强化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就形成了习惯。 针对一年级新生刚入学的情况,开学第一周,我们正副班主任协力指导学生按照“二三”“两线”“净静”的要求指导学生文明用餐。 第一个“一二三”是饭前准备工作。即:一拿(拿出碗袋)、二铺(把餐巾布铺在桌子上)、三摆(摆好餐具)做好用餐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个“一二三”是饭后的后续工作。即:一弯(弯腰倒残渣)、二放(把饭盒整齐地放入饭箱)、三理(把桌面收拾干净)。 “两线”中“一条线路”是饭前学生小组长按照指定路线走出座位排队拿饭盒分发给同学。“另一条线路”按照指定顺序排队盛汤。 “净静”的“净”指干净。手干净、吃干净、碗干净、桌干净;“净静”的“静”指安静。用餐时安静。 到了中、高年级,我们指导学生自己按照规定路线领饭、盛汤。整个过程均有学生独立完成。 低年级形成的行为习惯,是处于一种依附性很强的“家长和教师的权威”阶段,这种行为习惯并不巩固,一旦到了中年级,由于独立性和自觉性的发展,有些学生就会显得不完全“听话”了。所以,在低学生能够按要求做的时候,教师通过利用学科教学和组织学生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在听一听米的来历;做一做插秧游戏;看一看,为午饭付出努力的人们;读一读,节约粮食不挑食的儿歌……等各类游戏活动中,提升文明用餐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3)第二阶段:多训练,逐步形成自觉。 当学生们逐渐养成了一定的习惯,这就到了第二个层次了,成为自觉行为。但是小学生毕竟年龄小,自我约束的能力不是很强,也会有不良行为的出现,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让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来约束自己。 主要办法:严格执行规范要求;耐心训练指导;树立榜样;客观评价;努力形成良好的班风。 (4)第三阶段:强措施,体现自觉行为。 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达到类似本能的程度。为了帮助学生达到自动化水平 ,我们教师也从督促食堂尽量满足学生需要,做出可口营养的饭菜。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制定了参观制——家委会家长参观食堂,了解食堂工作流程,协助监督食堂工作; 定期听取意见制——每月听取学生对于学校食堂质量的意见; 开展美食调研——评选出最受欢迎菜肴,提供食堂参考; 菜谱公示制——每周把一周的学生用餐菜肴公布在“家校之窗”中,及时听取家长意见; 及时调整制——食堂根据学生、家长、教师意见及时调整改进。 三、实践反思 研究表明: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品德的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要经过很多阶段,而每一个阶段的特征,都集中体现在道德行为习惯的变化上。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德育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生心理发育一般处在:习惯培养初期和习惯培养的中期阶段。在这个时期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会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发育。 小小的文明午餐习惯培养,会在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起到作用,真正的达到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最终使学生受益。 当然,当我们要求学生养成爱惜粮食文明午餐的时候,我们还应该竭尽全力为孩子们准备可口营养的饭菜。其中适时地请家长、教师轮流尝一尝学生的饭菜,是一种比较好的监督食堂服务质量的举措之一。 “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