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背景分析 在学校一切工作中,人的发展是“硬道理”。 学校工作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学校管理者的发展、教职员工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是一个互助互动的过程,没有管理者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充分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充分发展。学校对于发展始终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 十几年来,学校始终履行“以德治校”的办学初衷,在日常的调研中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与教师个体的心理变化。在“最近发展区”选择适切的目标。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科研是抓手,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是根本目的,互动互助,相互借鉴是学校发展的基本经验。 学校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续学习能力”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入手,在总结继承一期课改的经验基础上,学习二期课改的先进理论,以法治校,以科研为抓手,管理上尽量做到科学、求实、创新。 经过十几年的磨砺、磨合,形成了一支有着良好协作氛围、凝聚力极强、教学水准较高的青年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能吃苦,肯动脑,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学校赢得了众多的荣誉,也使学校在社区内获得了较好的声誉。 学校现有学生1000多名,大多数是区域内的对口地段生。学校所属地区为人口导入地区,人口流动较为复杂,生源质量不稳定,变化较大。另外,青年教师的流动性和专业化成长也是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发展目标: 基础型课程 1.结合目前已实施的课改课程及在语、数学科传统教学优势基础,以区特色学科建设为契机, 积极推进语文、数学两门重点特色学科建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并带动其他的基础型课程建设。 1)加强教学流程管理。 2)聚焦课堂,通过研讨课、公开课、示范课,优化教科研工作的方式,提高效能,不断提高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3)重点学科的经验辐射。 拓展型课程 加强对拓展的形式与方法的研究,在兼顾师生共同兴趣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拓展型课程。进一步满足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的需要。 侧重点: 基础型课程的课外拓展 兴趣小组和特色团队建设 探究型课程 在各班开设探究型课程基础上,重点对各年段学生研究的课题进行汇总与分析,组建具有校本特点的课题资源库。 (二)学生培养目标: 总目标: 使园南的学生逐步形成具备良好精神文明的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 培养思路: 围绕学生发展的内驱力、个性得到尊重,从结合学生的经验,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掘学生的兴趣,建构学习的过程,开展教育工作,各项具体要求为: 结合学生的经验:在教育教学中,尽可能运用学生已有的实践操作和生活经验,进行教育。让学生有机会把实践经验与认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不仅在学习中增添直观形象性等利于学习的因素——能学,而且又能促进学生的实践活动。 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尊重学生的意愿为教育中追求的目标,让学生享受在学习中的平等地位,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仅没有把学习活动当作教师布置的任务,视之为累赘,而是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有信心、意志顽强——爱学。 发掘学生的兴趣:强调注重发现各个学生的兴趣点,在各项教育教学中充分结合起来,开拓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的价值,不仅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情绪盎然,积极主动,形成互动学习氛围,而且也是其他同学得到启迪——想学。 建构学习的过程:重视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既关照学生的兴趣在这些新颖的学习中获得有体验的认识,帮助排解学习的枯燥、厌弃的情绪,促进投入学习的状态,不仅有利于掌握科学知识和学习方式,更能形成对未来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善学。 (三)教师的专业培养目标 1.加强师德建设,以德为先,以德治校,培养一支有良好职业道德、良好职业素养、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2. 落实课改精神,加强能力培训,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在实践中搭建平台,锤炼教师,培养年级质量把关教师,培养更多的市区校骨干教师,形成人才梯队。 3.加强流程管理,聚焦课堂,通过研讨课、公开课、示范课,优化教科研工作的方式,提高效能,提高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4.在日常的调研中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与教师个体的心理变化,在“最近发展区”选择适切的目标,制订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计划,建立相关档案。 三、课程设置 2010学年度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