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5年)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贯彻推进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推进《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徐汇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徐汇区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2011-2015)》的实施,深化本区小学阶段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特制订本计划。 一.意义 学校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础及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基本途径,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的重要保证。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和各校要充分认识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推进课程建设工作。 (一)加强学校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本市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课程决策权,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课程责任,这种变化客观上要求学校创造性地落实课程改革的系列要求,把握好课程计划的要求与课程校本化实施之间的关系,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科学评价课程及其实施成效等。因此,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各小学必须着力推动学校课程建设。 (二)加强学校课程建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客观需求。 课程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领域。学校要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与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等的有机融合,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学校课程计划是学校实现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课程计划编制、反思与持续改善的过程,是积淀学校文化底蕴的过程。 (三)加强学校课程建设是促进校长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校长、教师、教研员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学校课程计划构画了课程的全貌,对它的研究、实践与反思,提升校长驾驭课程改革的能力、教师把握教学实践的能力和教研员指导课程实施的能力,优化课程与教学专业人员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二.主要目标 (一)准确理解课程方案,提升学校课程规划的能力。 学校要透彻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严格执行课程政策,有效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要根据本校的办学实际和培养目标,加强课程整体规划,正确处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探究型)课程的关系,优化课程结构,增强学校课程的适应性,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二)统筹利用课程资源,提升创造性落实课程计划的能力。 学校要根据课程计划的要求,广泛利用本校、家长、社区以及课外教育基地、高校和教科研机构等相关资源,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构建校本课程,创造性地落实课程计划;要加强教学管理,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有效进行课程评价,提升课程更新与评估的能力。 学校要制定综合性的课程评价方案,科学、及时、有效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状况、校本课程建设等。要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学校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外活动安排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重点工作 (一)组织开展不同层面的专题培训。 在区、校等多个层面,采取多种形式,对本区所有小学校长、教导主任、教研员进行课程建设专题培训。各校要把校本培训与教育局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修”,围绕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围绕校本课程的建设,引领教师落实教学基本规范,把握教学基本要求,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投入校本课程研发。 (二)课程计划的研制与校本化实施。 学校要按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程。任何学校不得随意提高课程难度,杜绝随意增加课程或课时总量、随意提前上学时间和延后放学时间的现象。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办学特点,以内涵发展为目的,制定学校课程计划,优化学校课程结构,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增强学校课程的适应性和创造性。 (三)推进特色课程建设与特色活动建设。 学校要在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以提高课程教学效能为主线,以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为突破口,抓好课程队伍建设,抓实学科教研活动,严格学科教学常规管理,从研究学生开始,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努力通过特色课程建设和特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科组的教研合力和学校的综合实力。 (四)完善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 学校要建立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课程资源的整合机制,开发、建设、利用和共享动态、开放、易用的网络学习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注重学习情景的创建,增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互动性和社会责任感。定期开展优秀校本课程评选,依托网络资源,建设区级层面的优质校本课程资源库,搭建优质课程展示、共享机制。 (五)研究与完善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机制。 要树立全面、正确的教育质量观,积极引入“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在学业质量评价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学习兴趣、身心健康状况、社会责任感以及师生关系和社会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价。学校和教师要研究和掌握科学的评价手段,从日常教学中探索过程性、多元化的评价改革,使教育评价回归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利用评价结果改进课程设计、建设和实施,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六)建立健全提升学校课程建设的专业支持体系。 建立健全以科研为引领、以教研为主力、以督导为保障的提升学校课程建设的专业支持体系。要特别强调提高和加强教研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将教研部门建设成为提供课程与教学专业指导的服务机构,评价和改进教育质量的指导机构。组建徐汇区小学课程建设专家指导团,指导学校开展学校课程建设。探索建立徐汇区小学课程评审专家委员会,完善校本课程评估与备案机制。 (七)探索建立区域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有效模式。 以“实践导向、分层推进、问题驱动、组团发展”为工作策略,持续提高本区小学的学校课程建设水平。根据全区小学的实际情况,分层确立一批“课程建设种子学校”,通过“种子学校”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同时,针对“种子学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若干具有普遍性的瓶颈问题,探索“组团式”发展的工作模式,集团队合力聚焦难点、突破瓶颈,形成多元开放、联动辐射、持续发展的课程建设新格局。要整合行政、督导、教科研等专业部门和校长、教师力量,在指导和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实施阶段 (一)第一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1.结合课程调研情况,制定课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文本; 2.组织开展分层培训,以校长论坛、教导沙龙等形式交流共享培训成果; 3.确定课程建设“种子学校”,开展课程建设试点; 4.各校按照本行动计划的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5.各校完成课程背景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6.组建区小学课程建设专家指导团,区小学课程评审专家委员会。 (二)第二阶段(2014年1月—2014年12月) 1.以“种子学校”为核心,形成组团发展课题组; 2.各校完成《学校课程计划》; 3.各校启动制定1门基础学科的《学科校本化的实施方案》; 4.各校启动制定1门拓展课程和1门探究课程的《科目实施方案》。 (三)第三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2月) 1.各校优化完成《学科校本化的实施方案》和《科目实施方案》; 2.建立和完善区小学优质课程资源库; 3.组织专家评审、实地评估; 4.成果交流。 徐汇区教育局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2013.9.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