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十六大的强劲东风,振兴中华民族,迎接当前的挑战与机遇,全力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党与国家赋予我们教育单位和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我校是一所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办小学,要形成新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形成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学校制订创建素质教育实验校的发展规划,谋求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 一、 学校的传统与特点: ㈠十年的回顾 围绕“团结、踏实、文明、创新”的校风,园南小学一步一个脚印地构建起师生共同学习与共同提高的风气,逐渐以强盛的团队精神、优良的服务意识、富有创意并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培养师生的水准,并逐步为社会所理解、接受与称赞,而且先后成为中国创造教育、上师大小教研究所、市活动课程、市二期课改、市科技教育、联合国EPD项目基地校与实验校。同时,也塑造了较为良好的教风,“严”,就是对自己、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治学态度严谨,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周密策划。“实”,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教,从实际出发,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巧”,就是要教得活泼、生动,教师要开动脑筋,指导学生自我探索、帮助学生掌握发现科学的学习方法。“新”,就是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勇于进行教学改革。并形成了以《良好习惯的训练与指导》,及素质培养上的习惯上要求为主线的学风。 以上构成了学校的全面发展,自95年起,历年被评为区文明单位,99年被评为市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 在学校一切工作中,人的发展是“硬道理”。 学校工作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学校管理者的发展、教职员工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是一个互助互动的过程,没有管理者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充分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充分发展。学校对于发展应当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必须树立“以德治校”,在日常的调研中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与教师个体的心理变化。在“最近发展区”选择适切的目标。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科研是抓手,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是根本目的,互动互助,相互借鉴是学校发展的基本经验。 (二)现状分析 学校在周边地区有一定的声誉,占地 (三)办学的优势与不足 93—98年进行了《良好习惯的训练与指导》(区级课题)的研究;1997年开始,学校初步确立并实施全局性、跨世纪的综合性教育研究:开放性、立体型的教育教学模式、策略探究,还参与沪港合作、上海市1998年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促进儿童社会性人格发展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施》;同年确立了以市级课题《注重儿童参与——探索”为特征的“开放式教学策略体系”》为统率的《学会学习的数学教学模式》、《“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模式》等子课题研究;2000年《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解决(open-ended problem solving)》;98——2000年实施了市级课题“注重儿童‘参与——探索’的开放式教学策略”的研究;97年成为上海市区活动教研实验基地校。98年被评为区科研先进集体和区优秀自培基地。并参与国家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数学学习中HANDS-ON的探索与实践》;2001年,申报实施了区重点课题《探究型课程的校本管理研究》和上海市科技教育研究所课题《科技教育在探究型课程中的渗透与开发》的研究;2002年参加联合国EPD课题研究;同年,在学校中还开展了市青年课题《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区级课题《探究性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渗透》;市科技教育研究所课题《科技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和《科技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的研究,区骏马课题《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构成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化、科学化发展的新局面。 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学校又面临的挑战为:在学校的组织体制方面存在着管理层次相互交替有重叠和“组长的职责权利缺乏个性化开创的精神和能力统一”的现象;在人员队伍的培训方面,存在着偏重于指导学生方面解答的科学性,而没有周密思考到学生应对时的心理、情绪变化,以及对学生今后发展的影响的现象,所有这些,对学校的再发展构成了阻碍。 二、 办学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办学理念: 贯彻三个代表的精神,体现与时俱进的教育观,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校教育的第一目标和最高境界。教育的功能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科技的发展等。但是,其中教育的最根本体的价值还在于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要实现尊重学生主体的利益、价值、个性和选择来开展教育,就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体现为党和国家未来的需要考虑,构建的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立体型开放的教育体系。 (二)发展目标: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结合二期课改的实践与研究,将素质教育精神与培养学生新时代的学习习惯相融合,构建起更适切的学校教育氛围(结合学生的经验,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掘学生的兴趣,建构学习的过程),以科研与实践以及推广为途径,建成具有示范性、科研与实验相结合的新型一流小学和师资自培基地,为展现示范作用将积极探索,全面奠定“法”制、体制、机制、师资、思想和精神等方面的坚实基础。 (三)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园南的学生逐步形成具备良好精神文明的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 培养思路:围绕学生发展的内驱力、个性得到尊重,从结合学生的经验,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掘学生的兴趣,建构学习的过程,开展教育工作,各项具体要求为: 结合学生的经验:在教育教学中,尽可能运用学生已有的实践操作和生活经验,进行教育。让学生有机会把实践经验与认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不仅在学习中增添直观形象性等利于学习的因素——能学,而且又能促进学生的实践活动。 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尊重学生的意愿为教育中追求的目标,让学生享受在学习中的平等地位,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仅没有把学习活动当作教师布置的任务,视之为累赘,而是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有信心、意志顽强——爱学。 发掘学生的兴趣:强调注重发现各个学生的兴趣点,在各项教育教学中充分结合起来,开拓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的价值,不仅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情绪盎然,积极主动,形成互动学习氛围,而且也是其他同学得到启迪——想学。 建构学习的过程:重视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既关照学生的兴趣在这些新颖的学习中获得有体验的认识,帮助排解学习的枯燥、厌弃的情绪,促进投入学习的状态,不仅有利于掌握科学知识和学习方式,更能形成对未来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善学。 三、 推进素质教育的体系: (一) 德育工作: 1. 德育目标 继续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将以十六大精神指导各项工作的,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贯穿于德育、课堂教学与环境育人等方面的途径和方法,完善德育,大、中队教育网络,努力探索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逐步形成具备良好精神文明的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 2. 德育内容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为基础,凸现主体性德育与探究性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强化学生个体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探索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与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 德育途径与方法: 开发德育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使学校的教育工作真正为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服务,因此在三年中: 1) 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管理网络,认真落实学校德育工作制度,使德育工作逐步达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德育领先,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形成德育在学校工作中导向和保证的作用。 2) 突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行为养成教育 以完善日常评比机制,规范学生个体行为,发挥先进集体的示范作用为重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上水平,努力在学生个体与群体的行为自律,文明规范上见实效。 3) 强调学生自主参与,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继续将探究性学习融入到主体性德育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主动参与活动,自主发现问题,在观察、分析、比较、辨证中思考客观现象,探究解决问题,在感受体验中,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 加大德育科研指导,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以校园网的建成为契机,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落实德育总体目标,以递进性,分层性原则,落实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5) 完善德育网络,建立开放型德育新体制 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建设,结合探索心理辅导,健全心理咨询的质与量,完善学生人格,形成独具特色的开放型德育新体制。 6) 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坚持班主任例会制度,加强班主任培训,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以充分发挥个人所长,注重班级特色发展为宗旨,建立一支高素质、新理念的德育队伍。三年内逐步实现: 1.班主任队伍 A. 继续坚持班主任例会制度,以沙龙式的座谈、个案的交流、优秀案例的品析,进一步加强班主任的培训工作 B. 充分发挥“智囊团”的功能,以“用人所长,人事相当”为原则,加强班主任参与德育管理的意识,形成人人是德育管理者的氛围。 C. 完善对班主任工作的各项考核、评比制度,建立平等、和谐、竞争的良好氛围,形成良性循环。 D. 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工作特色,努力塑造班级特色,形成良好的班风。 2.任课教师 A. 明确“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要求,主动参与各项教育活动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B. 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渗透德育教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形成“处处是德育工作最佳时”的良好氛围。 4. 德育管理: 1) 各种德育制度逐步规范、科学、齐全、适用。 2) 各级管理人员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并互相支持。 3) 尤其要逐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到组织管理之中。 5. 德育评价: 在“实物”评价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起激励、指引学生发展,并充满主人翁式的自我评价与多方客观的激励话语式的评价模式。 6. 三年示范目标: 2003年: 1)制度与队伍建设成系列,与二期课改要求相匹配。 2)展现课堂教学与社区、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并进行主题式研究(及交流与展示)。 3)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基地。 2004年: 1)德育教育构成总体框架,渗透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并有专项的目标(作相应的示范与交流)。 2)形成以校级研究,及下属的各自课题研究。 3)成为家庭教育基地校。 2005年:德育科研年,形成一批有质量的论文,并汇集出案例。 (二) 课程: 1.课程设置规划 1)原则: 以素质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上海市二期课改方案为导向,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整体学力。学校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的适合其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发展的选择机会,以实现发展个性特长和提高整体素质的有机结合,为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三年的重点突破方向: ① 改革课堂教学,优化各基础型课程,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② 广泛开展兴趣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拓展型课程框架。 ③ 逐步完善研究型课程的研究,逐步建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题资源库。 3)具体研发的项目: 1.结合目前已实施的课改课程,及在语、数学科教学优势基础,通过不断的课堂教学研究和探讨,带动各学科教学与教师。 2.重点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拓展型课程。通过对拓展的形成与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满足学生选择学习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3.在各班开设探究型课程基础上,重点进行各年段学生研究的课题的汇总与分析,组建具有校本特点的课题资源库,。 2.教学规划: 1)原则: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以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学科教学,逐步建设多元教育作用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会学习为标志,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逐步形成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2)三年的探索点: ① 广泛开展课堂教学的改革,充分发挥区、校教学骨干作用,逐步做到全员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市、区级优势学科。 ② 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研讨功能,各教研组和备课组至少有一个以上的课改科研项目,并切实开展行动研究。 ③ 每年开出一批有特色、有新意的校级研讨课,结合校网络工程的开通,汇编《园南小学公开研讨课、示范课案例集》 ④ 设计有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评估表,初步形成师生互评、互动的教学评估机制。 ⑤ 进一步完善规范、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3)实施内容 1激活课堂教学,强调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 切实转变每位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提倡根据学科特点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强调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能力培养。 A.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学校积极倡导教师因“课”制宜,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使之在自主研究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B. 以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学科教学 教师要学会选择和制作课件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还要逐步地主动地适应、驾驭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活动。 C. 改革课堂教学评价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师生互评、互动的教学评估机制。教师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参与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在纵向评价中体验自己的进步。各学科建立具有本学科特点的、可操作的科学评价方式。 2、各学科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结构,根据实际需要,体现分层教学目标,以尽量适应学生的个体需求。 3、教学管理 A. 任课教师、备课组、教研组、教导处明确岗位目标,备课组、教研组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功能,在正常、有序、科学地开展教研活动基础上,各组形成特色。 B. 教导处在科学、规范动态流程管理中,完善目标管理,采用对实施目标的过程和结果考核并重的做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C. 健全教学考评小组,完善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建立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a、 在考评内容和标准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精神,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内容。 b、 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c、 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成果,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3.三年示范目标: 2003年: 1)加强教学研究,体现二期课改精神,重点展示我校在课改课程,尤其在探究型课程的研究成果。 2)确立在非课改课程中的“课改精神”的体现,并作全面性的展示汇报。 3)确定在教学管理中课改后的相应的功能转变研究。 2004年: 1)围绕素质教育精神,建立与之全面相匹配的教学管理体系,并作交流。 2)汇集课改研究与实践的案例、论文,为区课改实践抛砖引玉。 2005年: 1)向市、区展示,体现课改研究与实践中的领先地位。 2)完成以学校的二期课改课题为主,以各组室、个人的子课题探索为分支,形成研究报告。 (三) 推进教育改革: 1. 完善机制,强化理念,提炼素质 学校层面以师资培训总目标建立了三个培养机制:目标导向机制、组织优化机制、评估激励和规范约束机制。并将师德规范要求作为各组室的主要目标,使各组自然形成对师德的重视,自觉监督,协助、开展工作,并通过组长为责任人的目标制,使之承担起责任,形成监督管理的网络。并结合学校的考核机制,使师德建设在园南小学形成了大气候。 2.先进思想的教育 1)校长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首要的是教育思想的管理,校长必须用先进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引导人、凝聚人、鼓舞人。要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倾向性问题、难点问题组织专题性的学习和研讨活动,不断把学习研讨和转变观念的活动引向深入。校长不仅要适时地提出问题和思想,而且要把解决问题的“空间”留给全体教师,动员全体教师开展针对工作实际的提问题、谈思路、求发展;针对案例讲策略、谈过程、重发展,鼓励教师改革、探索和创新。 2)思想学习还应来自于教师自身的学习与实践。学校要为教师创设舞台,进行大组的展示评析与谈体会等。小组的研讨尤其是个案的研讨,教师将自己的实践与教育理念相冲撞,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与策划。 四、 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科研与设备实施配置。 1.教育管理 学校以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开展教育工作的主题,把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 发展看作学校教育价值的体现。自学校二期课改实践以来,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尊学生主体利益、价值、个性和选择的重要性。故学校的发展始终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追求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有选择地依据自身实际的特点来发展。二期课改是一项富有生命力的系统工程,学校从点的试验到面的推广,课改的实施、探索已成为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学校尽可能地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潜能给予充分发展。在两者互动的过程中为素质教育的发展作出基本保证。 学校要建立“开放、立体自主”的办学机制,学校就必须同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保持和发展良好的公共关系,向外部推展学校高品质的个性形象,争取外界对学校的政策、信息、财政、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学校必须发展同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共建合作关系,发展同研究机构的科研合作,学校也必须保持同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 强化年级组长管理职能,负责该年级的德育管理、教学管理和人事管理等综合职能,并对校长负责。在学校的教育规模扩大、实行年级管理负责制的情况下,要求年级组不具有一些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可能是不现实的,问题在于年级组的跨学科综合教育职能必须加以确立和强化,年级组应当设计和实施制度化、课程化和系列化的主题性教育活动,以培养现实的人文素养和综合活动能力。同时培养一批具有综合性管理能力的年级组长,协助学校行政开展工作。 并且明确了年级组长的职能范围及考核标准:制定、组织、开展创新活动并及时做好个案分析,资料汇总。带领组内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各项活动。主动关心并经常督促本年级组的教育教学工作,寻找问题,提出整改措施。积极参与指导处理好各班工作、突发事件等,并主动与校领导沟通。认真安排好组内早自修、午间管理、晚托班等工作并主动交到教导处,每月认真统计好有关数据及时交到后勤组。每月召开组内教师会议。 校长的管理职能由“全面各块”的纵向管理职能向“全面”的宏观调控管理职能转变。建设班子,形成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尤其要加强管理队伍的培养,完善考评、奖惩和常规管理功效,体现任用中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细化聘用岗位责任制,做到职责分明,日常管理和聘用合同流程管理相结合,使评聘有依据,可操作力度进一步加强,管理人员也走上竞聘上岗(实施自荐与学校根据需要的年度聘用制,依据任期目标与过程进行全方位考核,确认续聘与否)。 2.师资队伍建设 教研组的主要功能是教学研究:教研组的研讨氛围是一种可贵的人文资源,对教师具有熏陶、引导和相互激励的作用。但是原先的教研活动中,教材分析居多,而对教学的策略方法过程和手段、备课设计,尤具各自个性教授、指导方面,缺乏互相借鉴性学习、讨论,教研质量相似。因此,学校应当探索按年级组,邀请同学科参与备课、上课讨论和展示。强化互相听课、备课设计,构成综合优势。实现探索加强教研组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设计的培训的基本途径与方法是: 1)教研:结合教学实际,发现、提出问题,形成个案。以此展开辨析与论证。在探索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学习与交流(包括再实践的认识、交流)形成共识,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2)帮、带性的互助式教研活动: 主要通过各有专长的校内、校外教师(但必须具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学法指导研究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操作者),具体分为: 3)外聘的教学专家: 继续推行以带面为主的指导,即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听课、评课,以及设计等方面的指导培养。可以分析各个教师特点等方面的外置行为,逐步归结到教育观念和平时教学行为的再现,提出应学习的教育理论、策略等方面,从而推到整个受带教的面。发现共性问题,集体研讨解决,加强组内互动互督作用。 4)校内有专长的教师引导与互补性教育 ⑴继续推行“滚动式”传播,即有原执教二年级的教师,参与现二年级的教研活动,将原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进行传授、评析,提高现有分析的思考深度,并完善二年级教学的经验积累,提炼上升成理念、原则等。 ⑵为有创见的教师,搭建激疑的空间。让理念和思索成为悬念,引导大家来研讨,并通过对照性实践(加强相互听、评)来论证理念和操作行为方式。 ⑶让有底蕴的教师跨学科、年级参与评价教学,以及教研研讨,间接起到完善作用。 ⑷教研活动中,人人必须有自我发现。提出的问题,应提供给大家,尤其是自我解释、介绍和操作(有可能的话进行“微格”),在不求雷同的操作中,起到引路的功能。在以上的各项帮带性教研中,需要有理性分析和个案实例论证,有创意的及时在或校大组里进行交流、展示。 5)以理论和课题研究为指导的教研和活动。 主要通过理论学习与应用,以及结合课题研究与实践,使理论真正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使课题研究真正成为生产力。理论实践性功能的研讨:理论不体现在纸或口头上,而应在实践中应用,成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观念的显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⑴用理论对照自己的实践,成为行动或列出研讨问题,在集体或个人的有计划(并有记录)的研究中辨析与论证。 ⑵提炼自身的操作行为(及实效)上升为教育观念,为指导今后的实践以及他人的教育行为做好积累。 充分发挥有师德、经验较丰富的老教师带教,以及年级组的团队互助力量,自己学校的带教按规则严格执行,保证带教的听、评课的数量和质量,并且建立了以年级组、教研组共同商议教育、教学的时间,使许多同学科(但不带教)、不同学科的教师互相研讨,互相听课学习,以及班主 6)建立质量保证机制 强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导向,改变学生评价重“考试分数”、轻“人格发展”的倾向,弱化班级之间的平均分攀比。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对全体教师实施“教学常规六项督导”,(即: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和测验)与强化对“结合学生的经验、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掘学生的兴趣、建构学习的过程”,并纳入教师工作评价。开展跨学科的讲课、听课和评课活动,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对于学业优异学生、特长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落实三类“个别化”教育措施。强化教学行政纪律。重视社区参与教育,联络好家长、以“家校之桥”构建各种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家委会结构,加强社区与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结合社区、机关、团体的教育力量,形成综合、立体的教育合力,使每项活动都有目的、组织措施、反馈,构成教育的多途径,并初步构建社区、家长评价功能体系,建立教育质量监控的机构、网络和制度。 3.教育科研 我校近几年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有所创新和探索,但为了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竞争力,这就需要在师资培养上增加“技术含量”,强化师资队伍从“操作型”向“研究型”的转化。为此,我们调研、分析、总结了前一阶段的师资队伍的自培内容、过程和效应。 1)学校行政在切实加强自身学习和完善自己的同时,紧紧抓住牢了学校自培的工作,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投入下,形成了团结、进取、探索、开拓学校教育的氛围。 (1)通过把握住教师学习的主线,进行了一系列文件理论学习和开展沙龙式的个案交流,新的教研动态和方向就应运而生,队伍树立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特别是二期课改精神的渗透和参与,在各项工作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和良好的师德修养。 (2)落实和强化了学校的各项具体管理体制,在各项的管理工作中,体现了指导、培养的功能。师资队伍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尤其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等方面已在教育界中赢得了较好的声誉。 2)在跨世纪之际,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结合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加快这项“工程”的建设进度和质量,重点落实在教育科研功能的开发上,从培养的途径上,继续强化具体管理的指导、培养功能,开拓科研研究对师资队伍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的领域。 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发展的角度分析,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和能力来看,具体管理指导作用的效能太狭太浅了,作用范围过窄,固而要通过增强学校自培中的“技术参数”,选择加强科研意识和组织管理来实现师资队伍的建设,促成向“学者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3)具体管理: (1) 体现在流程管理中,以单项、个别意义上,具有“师徒”形式的指导、培养的作用。 (2) 科研室与教导处共同参与对教师科研课题的指导和调研,加大力度,从实际出发真正使教育科研工作在基层开展实施,做到教师人人有课题,科研指导调研一一对应。 (3) 另外着重在使某些重点课题的研究更俱实效性。即使是教研、备课组共同探讨研究中,比重最大的也是对具体教育现象、过程等方面作分析和解决。研究人员具有开放式地参与权,既重点课题研究,依据教师的科研开发意识形成各子课题,课题研究纵横交错,细化研究过程。 (4) 沙龙式的个案交流要推陈出新,做到有资料积累和实际操作研究。从小范围辐射开去,促动全校性的实际研究工作。 (5) 课题管理方面: A、学校的市、区级课题的管理(计划审报、检查、指导、调查、论证推广。) B、校级课题管理(评审、检查、分析、调查、指导、论证以及评奖)推广。 C、专题性小结管理(收集评议、推举介绍) D、档案建立资料、素材积累及汇总。 建立教研组长联席会议制度;承担决策咨询、科研指导、管理服务、调查研究等职能,对校长负责;组建专兼结合的研究队伍。根据教师的实际能力,选择相应的研究形式。学校科研设定以下课题研究的方式: l 教学设计、评估阶段:对具体教学形成评议,对执行教学有指导,促进教学发展。对一般教学指导意义还不够强,仅可借鉴学习。 l 实验性计划阶段:有调查、审批,形成规范操作意识,尤其是计划性可形成雏型。推广和学习的步骤 l 研究性计划阶段:呈现计划操作,讲究研究类型、方法、选择严格操作程序,研究方法在操作的基础上,形成开发意识具较大的推广作用。 l 组合性研究计划阶段:形成规模效应,扩大研究人员和被试对象,学校总体科研氛围形成了课题化、系列化。 设立“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由教导处负责;承担监督反馈职能,对校长负责;编制评价量表和方案,组织开展对学生素质发展、教师工作绩效、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评价活动。运用电脑技术建立信息系统。 4.设备实施配置 1)学校校园网络建设 深化二期课改的实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改精神,利用学校即将完成的“校校通”工程,为学生架设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获取知识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师生的交流与沟通构建桥梁,并且为了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教师之间能够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进行经验交流创设平台。 具体实施: (1)建立可以面向全体师生的学校网站,栏目设置如下: 常设栏目: ① 校容校貌:用来介绍学校的外部环境和设施 ② 光荣的历史:主要介绍学校已经取得的成绩 ③ 我们的风采:这个项目的设置是把在学校的一些大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及时地反映给全校师生。 ④ 活动预告:对学校近期的大型活动进行预告 ⑤ 教科研:这个项目将主要介绍学校现有的科研课题和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 ⑥ 教师经验交流:这个项目设置的目的是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心得、体会,通过网络的形式展现给大家。 ⑦ 星光闪耀:这个栏目的介绍重点将会是学生,在这个栏目中不仅有学生的照片,同时还应该有学生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包括图片、声音、图像。 ⑧ 我来说说:这个栏目是用公告板或者是其他的形式,将学生 (2)在第一年的时间中,成立由校长牵头的校园网络建设小组,完成硬件方面的调试与网站的初步建设,并进行试运行。主要开办的栏目应包括:校容校貌、光荣的历史、活动预告、我来说说与我们的风采等。使学生与教师都可以通过教室与办公室中的计算机进行浏览、参与。第二年开通所有的栏目,并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与学生的反映对栏目进行增减。完善网络的设置,是学生与教师可以走上Internet,并成立由学生参与的校园网络资料收集小组对校园中信息。第三年,将原有的学生校园网资料收集小组发展、完善成网站的制作、更新、维护小组,达到一个由学生来管理、建设自己的网站的高度。 2)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的工作应紧紧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藏书资源,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实质性的服务。 设想在三年的时间中,使学校图书馆达到一级图书馆的标准,并完善电子图书阅览的功能,使图书馆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与校园网建立链接,使得全校师生即使没有进入图书馆也可以寻找、阅览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并建立新书介绍的电子版,使得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到新书的有关信息。依靠“校校通”与Internet链接,及时更新电子图书,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电子阅览室。 学校工作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学校管理者的发展、教职员工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是一个互助互动的过程,没有管理者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充分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充分发展。学校对于发展应当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在“最近发展区”选择适切的目标。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科研是抓手,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是根本目的,互动互助,相互借鉴是学校发展的基本保证。只有牢牢抓住师资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教育第一目标和最高境界。 园南小学 200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