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园南小学创建素质教育实验校规划 (2006——2008) 一、学校发展的基础分析 (一)工作的回顾 园南小学自1992年秋开办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逐渐成为一所具有鲜明特色和一定影响力的公办学校。多年来,学校始终加强教师队伍的再培养,目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全校教师的近70%,具本科学历的45%,(中)小学高级职称64%。学校长年结合创造教育实验基地、二期课改实验基地和“科研基地校”加强探索,并在学校自培基地和教师个人课题研究中,教师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徐汇区“双评双奖”中,获区“育人奖”、“骏马奖”各1人次,骏马、耕耘提名4人次;5人获“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称号,1人成为市名师工程后备人选。 2003年区级重点课题《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师专业化成长个案研究》,十五规划课题《校本课程实施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于2005年分别顺利结题。 2005年申报《小学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也已立项为区级重点课题,正在顺利的推进中。2005年获区科研先进集体,《小学探究型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开发》等两项课题分获区的二三等奖。同时,作为上海市的二期课改基地,在全市第一批参与了“探究型课程”实施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5年《园南小学探究型课程教师指导手册》由教育局集辑出版后,在全区发行。 年轻的园南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迈出的步伐是坚实的,园南人以锐意进取和不懈追求的精神为支柱,不断汲取先进思想和理念作指导,以兢兢业业的科学态度去探索研究、去创新实践,在成功中谋求更高的发展。 (二)面临的挑战 1、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素质教育的理念之间仍有落差。如在进行阶段性拓展型课程展示汇报中,我们发现教师的参与度很高,学生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和发展,但是如何使之成为较系统的校本课程,似乎教师在这方面的挖掘、编写能力还较欠缺,很难将自己也转变为课程的开发和编制者。 2、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储备与现代化的要求不适应。如何调整、培养一支专业化发展的教师队伍,一直是我们引以关注的问题。 二、指导思想和办学目标 ㈠ 指导思想 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教育内涵化发展之路:以人为本,实现师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以德为先,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依法办学,深化学校“区文明单位、市安全文明校”的品牌效应。 ㈡ 办学目标 志远行近 学校发展目标: 结合二期课改的实践与研究,利用三年时间,建造学校整体发展的先进的核心文化,塑造教师专业发展的优秀群体;构造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发展的优美环境和优质服务体系,并最终建成具有示范性的新一轮素质教育实验校和教师自培基地。 学生培养目标: 全面实施德育为核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培养“自信学做人,自强勤探索,自主有个性”的新时代学生。 三、主要措施 ㈠ 学校管理方面: 1.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动力机制。 一是激励机制。学校从教师个人实际出发,帮助教师制定个人专业成长计划,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进行目标激励;学校对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实施奖励激励;教研部门应建立教师需求信息反馈制度,及时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组织教师开展研究或进行专业引领,进行内需激励。 二是竞争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的优秀教研组评比细则,使其规范化、制度化;教研部门进一步创设校本教研成果展示的平台,如开展课例评比、论文评比、双奖课评比及研究成果展示等,创设良好的竞争环境,调动教师力争上游的情感,在教师中形成赶、帮、超的研究氛围。 约束机制。为了保证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校本教研,须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校本教研管理的约束机制。拟制定《园南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已建立的各项教研制度必须落实到位,责任到人;教研部门应健全教师参与区域及校内校本教研活动的考勤机制;对教师从事的自我反思活动校方或教研部门应努力从质和量上予以考量归档。 导向机制。一是研究导向。教研部门要根据学校实际,引导教师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最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课题进行研究,紧紧围绕实际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确定实践——理论——反思——再实践的正确的研究方向。二是评价导向。根据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多元、合理的评价机制,从制度层面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从而实现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在对教师个体发展合理评价的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对教研组、年级组等科学评价机制,为群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提供牵引力。 2、依法治校,使干部队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校内积极推行层级管理、岗位目标管理和民主管理。坚持“四会”,即校务委员会的决策制度,党支部委员会的监督保证制度,学校教代会的审议制度和行政会议的落实制度。课改领导小组、中心组学习、安全领导小组的学习要制度化,不断加强权力观、党风廉正建设;努力在教改实践中形成“岗位清、任务明、责任心强、有创新、出成效”的格局。 党支部要结合对各级挂职、教导助理的选拔、培养与使用,探索中层干部的长效管理、考核、评价体制。即“党要真正管干部”。 (二)德育工作方面 总体目标 围绕学校总体规划,确立“学生为本、全面发展、实践体验、全员育人、全面渗透”的理念,把促进人的“自主、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 努力增强学生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对各年级学生进行系统的爱祖国、爱学校、爱师长、爱同学、爱自己,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法制等教育,培养“自信学做人,自强勤探索,自主有个性”的新时代学生。 学校逐步形成一个学校、社会、家庭的三结合教育体制,具备一支教书育人的德育骨干队伍,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规章制度,建立一些富有活力的校内外德育基地。 具体目标: 努力争创全国红旗大队、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区德育先进学校。 分阶段落实目标 2006学年 围绕“文明礼仪教育”,开展校本“五爱教育”(爱祖国、爱学校、爱长辈、爱同学、爱自己教育),摸索分年段具体教育细则,形成德育目标序列;在05学年征集园南小学分年段“小学生10个学习好习惯”的基础上,确立学校各年段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目标;继续抓好班主任队伍,完善健全学校各项德育管理工作制度,增强“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意识,同时重点制定“家委会、‘关工委’活动工作制度”;发挥网上德育阵地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和正确的信息传播;注重主体式德育模式,利用少先队阵地,形成完善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机制。 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有所增强,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学习和生活习惯。 2007学年 继续围绕“文明礼仪教育”,开展校本特色的“五爱教育”(一年级:我是讲文明的小学生。二年级:我是光荣的少先队员。三年级:我十岁了。四年级:我爱我“家”。五年级:我是合格的毕业生。),落实分年段礼仪教育细则和学习习惯培养目标。征集学校分年段“小学生10个生活好习惯”,构建学校各年级学生生活习惯培养目标;开发资源,打磨贯彻“两纲”精神的精品课、精品活动方案,进一步提高教师育人能力;联合家委会、“关工委”探索完成学校家庭教育校本课程;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形成自主培训、要求明确、自我管理、定期点评、自我教育的运行机制。 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有进一步增强,具有良好的文明礼貌、学习和生活习惯。 2008学年 健全完善园南小学德育(‘五爱’、文明礼仪、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目标体系;总结教师不断在实践中落实“两纲”的教育经验、提升自身的修养和育人本领。在行为规范、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形成学校德育教育的特色和亮点,争创全国红旗大队、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区德育先进学校。 落实措施 1、增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育人水平。 (1)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转变德育观念。 通过政治学习、德育工作会议、班主任、课 充分发挥年级组长(“智囊团”)的功能,以“用人所长,人事相当”为原则,加强全体教职工参与德育管理的意识,形成人人是德育管理者的氛围,千方百计地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 继续坚持班主任例会制度,以沙龙式的座谈、个案的交流、优秀案例的品析,进一步加强班主任的培训工作,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加强学习研讨,在管理和实施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注重学生自主管理,自行设计,自我教育。 放手与放任的关系:提倡教师精心管理,精心设计,精心教育。 指挥与指导的关系:指挥得当,指导到位,活而不乱,管而不死。 坚持班队工作月报制度,完善对班主任工作的各项考核、评比制度(结合区‘育人奖’评比),建立平等、和谐、竞争的良好氛围,形成良性循环。鼓励班主任塑造班级特色,创建良好的班风 2、增强德育课程建设,拓宽德育渠道。 要继续加强班队活动课、晨会课、思想品德和综合实践课程建设,积极探索新课程下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机制,要将德育寓于各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从整体融合的教育观出发,使学生的知识积累、智力发展与道德养成融为一体,开发学科德育的功能。让学科知识成为学生精神与品德升华的基础,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生命活动。 3、强调学生自主参与,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继续将探究性学习融入到主体性德育中,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主动参与校内外活动,自主发现问题,在观察、分析、比较、辨证中思考客观现象,探究解决问题,在感受体验中,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张扬个性,具有四个意识: 集体意识:爱学校,爱班级,维护集体荣誉,为集体争光 课程意识;重视并认真上好每一门每一节课。 法规意识:增强法规观念,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法规规范师生的言行。 责任意识:做事、学习要有责任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老师负责,对父母负责,对国家负责。 4、建设校园文化工程,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 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增强学校文化底蕴,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情趣品味,达到让学生置身于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之中。 利用新学年开学、新生入学教育、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等,组织实施“两纲”精神,提炼教师、学生优秀事迹,塑造学习楷模。 以“红领巾小广播”、“队室”“宣传长廊”等阵地,加强对学生守法,遵纪教育。严格做好教育防范工作,深入学习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尤其要认真贯彻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杜绝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事例发生。加强与法制教育挂钩单位的联系,共同开展对本校学生的教育。积极做好问题学生的帮教工作。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和校园人际关系,着力构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快乐校园、和谐校园。 5、多渠道开掘资源,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之间的联系。 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开放型德育新机制。完善家长委员会、“关工委”制度,发挥家长委员会、“关工委”在学校管理和建设中的作用,认真办好家长学校,沟通教师和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联系。联合组织学生进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达到全方位启动,全员性参与,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 6、开展德育科研工作,提高德育实效性。 学校鼓励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成为德育工作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强调德育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1)开展调研工作,进行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召开有关座谈会,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发展的特点与问题,德育工作的现状及特点等,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2)开展德育个案评比、德育论坛等活动,加强学校德育课题研究,提高德育研究的实效性。 3)用研究成果解决德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7、重视心理、法制教育,引领学生健康发展。 深入实施心理健康、法制等教育,及时关心学生的心理情况,发挥心理疏导的作用,为学生解决实际心理问题。要重视特殊学生的帮教工作,对学习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学生要耐心、细致地施以教育和帮助。继续开好“心理聊天室”,建立好班级心理辅导点,建立“特殊学生”个人档案,开展跟踪调查疏导工作,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心理保健知识与方法。 (三)课程与教学 课程改革和建设是一所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领域之一。作为二期课改实验校,我们已经构建了学校的课程体系,基础型课程在逐步优化中,课堂的教学效能也有显著提高;兴趣课开设趋于成熟阶段,已经开发的一、两门拓展型课程需要再实践、再调整,初步的课程体系在逐渐完善中;探究型课程已经形成校本特色的课题资源库。在新一轮的课程建设中,构建具有园南特色的重点学科建设,是今后三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标1: 在学校以往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结合二期课改的实践和研究,对学校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选择,挖掘资源,重新整合,以塑造教师专业发展的优秀群体,建构学生乐学善学教学策略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校课程新框架。努力建设和开拓具有校本特色的语、数重点学科,将成为构建学校课程新框架的关键所在。在优势领先的探究型课程建设方面将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使得课题资源库更丰富、完善。力争在拓展型课程建设上有所突破。 措施: 1.巩固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根据学科特点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强调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能力和习惯地培养。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学校积极倡导教师因“课”制宜,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使之在自主研究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以营造善学乐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以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学科教学 教师要善于制作课件,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主动地适应、驾驭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并将一些教学活动移至网络平台。 改革课堂教学评价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师生互评、互动的教学评估机制。教师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参与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在纵向评价中体验自己的进步。各学科建立具有本学科特点的、可操作的科学评价方式。尝试活动化评价和书面评价相结合。 2.各学科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结构,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体现分层教学目标,以尽量适应学生的个体需求。 3. 对语文和数学重点学科建设以课题研究为引领,积极推进。 4.拓展型课程建设在实践中形成经验,形成特色。 1)确立以德育为核心的二期课改理念,不断推进二期课改在园南的实践。在加强教学流程管理的基础上,结合“两纲”,将生命教育融入晨会专题教育,将民族精神融入课堂教学。 2)组织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课程资源,做到学科类、活动类、专题教育类三个科目组三管齐下,在实践中形成经验,形成特色。 做好限定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工作,结合“做中学”课题的研发,“园南特色团队——特色课程”的建设,塑造优秀团队。 区、校骨干教师积极开展拓展型课程课堂主渠道开发的研究。 5、积极加强对探究型课程课题资源库的教学实践,同时结合研究,最大限度发挥课题资源库的功能,使之完善、成熟。 目标2: 加强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学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有助于确保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有效进行。以课程统整为契机,不断实践,建立和健全科学的课程和教学管理体系,尤其是语文和数学两门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学校优秀教研组的评价方案的实施,是园南小学在本规划实施期间必须予以完成的。 措施: 1、任课教师、备课组、教研组、教导处明确岗位目标和职责,备课组、教研组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功能,在正常、有序、科学地开展教研活动基础上,各组形成特色。特别在语文和数学两门基础性学科的重点建设上,积极发挥教研组的最大动能,结合已经开展的课程统整,进行有序的、科学的、富有创新的再建设。 2、教导处在科学、规范动态流程管理中,完善目标管理,采用对实施目标的过程和结果考核并重的做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在管理模式方面,争取在已较成熟的目标管理和层级管理的基础上,首先,要强化“年级组、教研组的双轨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负责制”。这样既发挥了学科优势,对教学、教研和本学科的教学质量起保证作用,又解决了学科间的平衡、协调发展,能取得全年级各学科的综合效益。这一管理模式的积极探索,将继续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健全教学考评小组,完善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建立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在考评内容和标准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精神,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内容。 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成果,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四)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的持续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质量是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今天确保学校有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及提高和保持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又往往在于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形成和培养。尤其在青年教师队伍的形成、管理、指导、培养、选拔和提高等环节上更是倍加重视,精心设计,努力尝试。以科研为导向,以校本教研为途径和“导师带教”、“骨干带教”的带教形式,已成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目标: 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建成与素质教育实验校相匹配的、师德好、业务精、学历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教育教学行为,以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 措施: 1、以先进理念为指导思想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决不仅限于熟悉新教材和执教新教材,更关键的在于教师理解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的转变,以及教育哲学、理念、教育手段和方法、教学行为的一系列变革。因此,实施课程改革,必须树立教育新理念,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因此我校在教师培训方面紧紧围绕一支队伍的建设——具有踏实钻研、主动实践、反思创新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多年的实践于探索,我们充分地认识到,学校不仅应该成为所有儿童和谐健康发展的乐园,而且还应该成为所有教师专业发展的乐土。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 2、加强师德和能力培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结合教学实际发现提出问题,形成个案,展开辨析与论证。 (2)互助式的教研活动,通过各有专长的校内外教师互相引导,取长补短,展开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 (3)外聘教学专家,继续推行以点带面的指导,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听课、评课、说课、教学设计等方面的指导。 3、开展示范课活动。落实课改精神,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和在实践中锤炼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学校骨干教师每学年结合课题研究,开展一次公开教学。 4、确立激励机制。继续健全《园南小学校本研修实施评价和奖励方案》。 (五)实验项目 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的开展对于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的教育科研近几年已有较大的发展,科研项目的等级在提高,教师参与科研的意识在增强。学校目前已完成有多项国家级、市、区级科研课题。 目标: 结合学校规划目标和学校改革的实际需要,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的教育科研,在确保完成已立项的各级课题的基础上,继续有重点地申报各级课题,以使学校形成浓厚的"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风气,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和课程改革的展开。 措施: (一)逐步完善以学校二期课改课题为主,以各教研组、备课组、个人的子课题探索为分支的主题式课题研究,形成学校科研特色。 科研室与教导处共同参与对教师科研课题的指导和调研,加大力度,从实际出发真正使教育科研工作在基层开展实施,做到教师人人有课题,科研指导调研一一对应。 另外着重在使某些重点课题的研究更俱实效性。有效组织教研组、备课组共同探讨研究,对具体教育现象、过程等方面作分析和解决。研究人员具有开放式地参与权,既重点课题研究,教师可依据自身的教学实际和科研开发意识形成各子课题,课题研究既有纵向引领,又有横向的联系,重在细化研究过程。 3、学校科研设定以下课题的研究方式: ●教学设计、评估阶段:对具体教学形成评议,对执行教学有指导,促进教学发展。对一般教学指导意义还不够强的,仅可借鉴学习。 ● 实验性计划阶段:有调查,有审批,形成规范操作意识,尤其是计划性可形成雏形、推广和学习的步骤。 ● 研究性计划阶段:呈现计划操作,讲究研究类型、方法、选择严格操作程序,研究方法在操作基础上,形成开发意识较大的推广作用。 ● 组合性研究计划阶段:形成规模效应,扩大研究人员和被试对象,学校总体科研氛围形成了课题化、系列化。 课题管理方面: A、学校的市、区级课题的管理(计划审报、检查、指导、调查、论证推广。) B、校级课题管理(评审、检查、分析、调查、指导、论证以及评奖)推广。 C、专题性小结管理(收集评议、推举介绍) D、档案建立资料、素材积累及汇总。 发挥教研组核心作用,有效开展校本培训,逐步建立规范优秀教研组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校本研修的奖励方案。 在流程管理中,以单项、个别意义上,发挥具有“师徒”形式的指导、培养的作用。面上有导师带教的引领,块上有教研组(备课组)之间的互助式教研,点上有骨干教师带教下的同伴互助。 积极倡导沙龙式的个案交流,能突破形式,拓展平时研讨的渠道,延伸丰富的研究心得。做到有资料积累和实际操作研究。从小范围辐射开去,促进全校性的课题研究工作。 加强主题式课题研究,聚焦课堂 ,汇集课改研究与实践的案例、论文,做好校级评审工作,提升教师研究的兴趣和目标。 确立研讨课在校本研修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开展各类各科的校级研讨课展示活动,加强引领和指导功能。 5、经过探索,研制出符合本校校本研修特色的教研组、备课组评价、奖励方案。 6、总结以课题为抓手的校本研修的经验,能起到辐射、引领的作用。 以科研为抓手,积极挖掘和培养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潜能,通过实践 研究顺利完成区级重点课题,以促教师专业化成长。 立足课堂教学,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培养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2、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来提高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能力。 3、充分发挥年级组特点和优势,在群体合作中促进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4、积极利用区校合作资源推动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重组。 (六)其他方面 1、校园网络建设 三年目标: 建立真正以应用型为主的园南教育信息网,做到“美观,清晰,实用”。 阶段性目标: 2006 完成对园南信息网的改版和调整,制定具体项目及分工,并及时更新网站。 2007 学校信息化建设,为园南教育注入新的管理理念,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教师运用信息化平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形成资源共享,互通有无,进行经验交流创设平台。逐步建立数字化社区。 2008 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创设一个数字化社区,培养学生在数字化社区中学习、生活、合作、交际的能力。家长运用信息化平台全天候、全方面的了解学校、学生的发展,构建快速沟通平台。 2、科艺体工作 三年目标: 结合园南小学校本资源优势,积极开发“一校一品”,提炼学校原有科艺体教育工作中传统项目和传统活动的精华,不断丰富、发展其教育的内涵,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序地组织校本活动,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竞赛,做到有普及,有提高。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具有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艺术修养、信息素养、科技素养,并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阶段性目标: 2006 1.结合“三队一团”,推进园南特色团队的建设。磨练一支强大有力的队伍,推出专业特色的教师,发挥特色教师效应。 2.巩固科教成果,进一步加强艺教、体教工作,齐心协力,专注重点,力求突破。 3.在评选园南特色学生的基础上,评选园南“明日科技之星”、“明日艺术之星”、“明日体育之星”。 4.探索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 2007 实现社区,学校,家庭各种科艺体教育力量的有效整合。 加强科艺体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在部分领域形成特色。 部分团队在区内领先。 形成学生科艺体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有效的评价手段和工具,对学生实施发展性的评价。 2008 科艺体部分项目形成明显的特色,并在区域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学校参与“创新大赛”等重量级赛事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3.在评选园南“明日科技之星”、“明日艺术之星”、“明日体育之星”的基础上,产生一定数量市、区层面的“明日科技之星”、“明日艺术之星”、“明日体育之星”。 学校工作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学校管理者的发展、教职员工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是一个互助互动的过程,没有管理者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充分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充分发展。学校对于发展应当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在“最近发展区”选择适切的目标。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科研是抓手,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是根本目的,互动互助,相互借鉴是学校发展的基本保证。只有牢牢抓住师资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教育第一目标和最高境界。 继续推出、健全学校人事制度改革。首先,深化“校长负责制”,健全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的“校务公开制度”。其次,实行全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细化、完善已有的已有的岗位职责考评标准,并坚持考核结果与奖惩、评优、聘任挂钩。再次,就是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向一线倾斜、向骨干倾斜的待遇留人政策,积极营造“人才引得进,骨干留得住,人员流得动”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