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9-04-17

1、家长要有正确的态度。家长要支持、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正确认识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不是为了减轻成人的劳动,而是为了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责任感、义务感、独立性、自信心等良好品质。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做。当然,成人要给以具体指导、帮助,督促孩子按时把事情做好,千万不可包办代替。

2、要提高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孩子年龄小,劳动目的性不强,往往把劳动与游戏相混淆。家长可通过游戏来提高孩子劳动的兴趣。如家长可跟孩子比赛谁擦桌子干净;谁洗手帕溅在地上的水少等等。另外,劳动内容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不能太复杂,以自我服务为主;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会使孩子过度疲劳,影响劳动效果,甚至产生厌恶劳动的情绪。在家务劳动中家庭成员对家务劳动要进行具体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还应提倡协作。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干,家长的事帮着干。

3、家务劳动要有具体的分工。家庭成员对家务劳动要进行具体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还应提倡协作。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干,家长的事帮着干。

4、适时地进行表扬。当孩子认真地做完一件家务事,要及时地给以肯定,最好的方法是让全家人一起欣赏孩子的劳动成果,使他产生自豪感,或亲切的拥抱,夸一声“真能干”。千万不要用金钱或物质刺激的办法。

从小参加家务劳动,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好处,它可以使人自幼养成勤劳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实干的精神,是终生受用的。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有着艰苦劳作的童年。朱德同志四五岁时就在妈妈身边帮助做事,到八九岁不但能挑会背,还会种地。由于从小受过生活的磨炼,使得他在后来漫长的革命斗争中,不怕困难并能克服困难。

其次,家务劳动对于从小培养孩子动手操作的技能和习惯是十分有益的。不仅如此,它反过来还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是思维的基础,单有基础是不够的,还要培养锻炼才能产生思想和智慧。

大脑的思维机能几乎全是后天养成的,就是通过感官的作用后,才能产生思维、智慧。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如果加强感官机能,如手的训练,不但练了手,也相应地加强了脑的机能。手的灵敏运动,能使大脑皮层很大区域都得到锻炼。所以孩子从事家务劳动,多动手操作,可以使手指灵活,也能促使儿童智力发展。

有助于调节家庭气氛,构建和谐氛围。孩子分担家务劳动后,亲身体验到家务的繁重与琐碎,切身体会到父母终日辛劳的不易,从而会更加的珍稀现在所拥有的,而且会懂得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孝敬父母。这样孩子对父母的抱怨、抵触就会减少,而且在日常的共同劳动中还会增加孩子对父母的信赖和感情,从而给家庭带来一种融洽、和谐、欢乐的气氛。

国外一些儿童教育学家认为,全家人在一起(包括孩子在内)分工做家务,是培养子女萌发责任感的起步。完成家务的过程,可以帮助孩子尽早树立自尊,养成负责的习惯,并形成凡事依靠自己独立完成的自信心。对幼儿来说,劳动仅仅是一种教育的形式,不在于劳动的量多少,而在于劳动过程和结果对幼儿的教育作用。所以家长既不能忽视幼儿的劳动教育,认为可有可无。又不可把劳动当作惩罚幼儿的手段。

家长在有意识安排幼儿劳动的同时,要考虑到幼儿的自身特点。首先,要考虑幼儿的接受性,无论是劳动的内容,时间,还是其它一些因素,都必须是幼儿能承受得了的。

这是调动幼儿劳动积极性的一大法宝。比如采取竞赛的形式,既可以满足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又可以使劳动富有情趣。家长还要通过劳动来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表现力和思维能力因为幼儿的劳动离不开这几种能力。正确地组织幼儿参加劳动的过程,也就是发展他们智力的过程。

例如,幼儿试着洗衣服,就可以让他们观察肥皂在水中会溶解、起泡,能够洗净东西等,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在开始指导孩子做家务或参加简单的劳动时,父母必须十分耐心。孩子初做时往往丢三落四,虎头蛇尾,不知道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好。这是孩子开始做家务时的通病。

对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应分配不同的家务。孩子能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并因此经常受到父母的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对做家务以及其他有益的事情就会充满自信心,并且乐意去做。

低年龄段的孩子可以完成下列家务:收拾碗筷,节约水电(关灯、关水龙头等),衣服分类放好,晒收鞋子,收拾自己的物品,给大人递拿一些轻微物品(如气筒、书籍、衣服,肥皂等),家长可以从中有选择地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些事情。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还要适当增加孩子参加劳动的内容,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有利于孩子的道德成长。但父母应在旁边督导。一是可以及时纠正孩子不正确的方式,二是可以防止孩子在做家务时发生意外。

一位小学生在家里参加家务劳动,洗碗、拖地板、爸爸给他钱,他用得到的钱为好朋友买贺卡,这算不算自己劳动挣的钱?”“不算,还是爸爸的钱。”“为什么?”“爸爸妈妈都很辛苦,小学生洗碗、拖地板是应该的。”“如果小学生在学校里扫地、擦玻璃,该不该挣到钱?”“不该,自己的事情就该自己做。”

小学六年级,元旦前夕,小朋友送她几张贺卡,她表示要回送,于是给她五元钱。她试探地问了一句:“能不能再给我两元钱,”“买什么?”“还是贺卡。”“给谁?”“班里有几个学习不太好的同学,谁也不理他们,我想写几句话鼓励一下他们。”爸爸一下子又给她十元钱,她十分激动,脸都红了,似乎明白了许多道,一切尽在不言中。

19945月,《北京青年报》公众调查组在北京八大区搞了一次调查。调查对象是包括市属县的年龄在6岁至14岁的学生及其家长。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9份。

调查结果表明:85.7%的孩子认为劳动没有必要。其中,32.3%的孩子没有劳动习惯,37.2%的孩子不知道怎样才算劳动。在此次调查中,家长问卷中设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关心、看重孩子什么?” 71.4%的家长回答:“孩子的学习。”而关心孩子劳动的家长仅占14.3%。在学生问卷中,也设有类似的问题:“你最看重的是什么?”60%的学生回答:“是学习成绩。”

在“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与教育”大型调查中,调查组还对10-14岁儿童从事家务劳动的状况作了了解,并且发现了两个令人震惊的结果。

结果之一:相当多的独生子女不干家务或很少干家务。在调查所列5项劳动种类中,只有15.5%的孩子经常购物;11.6%的孩子经常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8%的孩子经常洗碗、洗菜等;6.6%的孩子经常洗衣服;3.9%的孩子经常做饭。从上述数据来看,比例都是相当低的。另外,有69.7%的孩子明确表示从没做过或很少做饭;63.2%的孩子表示从没洗过或很少洗衣服;48.1%的孩子表示从没做过或很少做洗碗、洗菜等简单家务劳动;38.6%的孩子从没买过或很少买东西;31%的孩子从没做过或很少做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结果之二:独生子女平均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太少。0分钟的占9.7%1-10分钟的占47.3%11-20分钟的占27.2%21-30分钟的占11.9%31-60分钟的占2.8%1小时以上的只有1.1%

1分钟开始,劳动时间越长,百分比越低。儿童平均每日劳动时间为11.32分钟。这一结果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有研究表明:以每人每天参加家务劳动的时间计算,美国为1.2小时,泰国1.1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也就是说,我国儿童平均每天劳动时间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孩子。

我们还需要列举太多吗?上述数字已经足以让我们震惊、清醒。在一些家长们的庇护下,孩子们已经失去了劳动的权利。有些家长们对孩子的惟一希望就是孩子能够考出好成绩,至于劳动不劳动,并不是家长们关心的首要问题。

然而,劳动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与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那麽认识世界(包括学习)都是不可能的。”家长抚养孩子长大,是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有所作为。而衡量是否有作为的标准就是将来能否做大事。广阔无垠惊人丰富的思想世界。

现在,孩子连起码的家务劳动都做不了,将来怎么做大事呢?不要说做大事,就连生存的基本技能都难以具备。这恐怕不是家长们的本来愿望。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爱做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0%,此外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这一调查结果证实了家务劳动与孩子成长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中国青年报》的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些清洁工。当谈及对大学生的印象时,一位清洁工说:“有一次,我刚刚扫完地,一位同学就把垃圾扫到了楼道里,我说:‘我刚扫完,你能不能把垃圾扫到水房,或者先不往外扫?’那位同学回敬道:‘这是你的工作!’”

另一位清洁工说:“男生厕所的卫生没法搞,太脏!好多学生没有冲水的习惯,弄得特别不好冲!”还有一位清洁工说:“绝大多数学生对我不错,我回家买不到票,他们还帮助我。就是有的学生不知道维护卫生,总往水池里扔东西,管道经常堵。

从清洁工的眼中,家长们是否看到了家教中隐藏的恶果?

劳动是一个人成长的必修课。劳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就是让孩子在生活的磨练中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因此,家长可以给孩子相对固定的家务劳动内容,让他们自己整理衣物和床位,自己安排课余生活,自己准备简单的饭菜、合理使用钱物、独立出行等,并最终在劳动中学会管理技能

其实,孩子们的天性是爱劳动的,周围的世界在孩子的眼里是神奇的,丰富多彩的,他们什么都想试一试,做一做。但是,在“自己小的时候吃了那么多苦,现在何必再苦孩子”、“让孩子做家务,等于是帮倒忙,还不如自己干利索、省心”、“学习好才能考上大学,劳动好有什么用”等心理的支配下,家长们常常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

久而久之,自然培养了“依赖的一代”、“懒惰的一代”。相反,如果家长多给孩子一些劳动的机会,即使孩子身上存在某些性格弱点,也可以在劳动中得到弥补。也许,在孩子劳动的时候,家长会心疼、难道,但是,当您看到孩子在劳动中健康成长,您会由衷地感到欣慰。

周懿昕家长提供

培养孩子做个有礼貌的人

学会交往,懂得礼仪

家长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伙伴交往"对于健全孩子性格的重要性.寒暑假里,孩子与长辈或是同伴之间的交往增多,正是培养他们日常礼仪的绝好机会.生活中的你来我往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小客人来访,或到亲戚,同学家作客时,家长就可以利用这种机会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

有客人来时,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亲切,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在客人的夸奖声和递过来的一包糖果或是一件玩具中,孩子会认识到这的确是一种"乐趣".即使是同学来访,当小主人的你也要及时招呼同学。

客人进屋后,可以让孩子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茶水等.在大人谈话时,要让孩子明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才是懂礼貌的孩子,而来回走动和随便插话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当有小客人,或自己的同学来访时,孩子应该大方地拿出玩具和小客人一起玩,这会让小客人格外开心.客人走时家长可以领着孩子送客人一段,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招呼:"和叔叔阿姨说再见,有空再来!"即使是家长教孩子说的,从孩子嘴里说出来也会令客人感到快乐.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后,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小主人。

家长带着孩子去别人家作客,让孩子在回访中体验礼貌的回应,是很实际的礼仪练习。在家长指导着孩子按了门铃之后,要和孩子在门口安静地等待,直到主人开门。进门后,家长要引导孩子在问好之后主动把脱下的鞋子排整齐。当孩子受到招待时,记得让孩子说声"谢谢"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在陌生的环境中更是如此,告诉孩子随便乱动别人的东西是不礼貌的,如果想玩玩具或看书,一定要经过主人的同意.在孩子玩时,家长要告诉他不能打扰大人谈话,玩过之后,记着把东西放好。

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是促进小学生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材的重要条件.希望今天的家长会能给家长提供一条有效的指导教育途径,为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公民而共同努力!

周懿昕家长提供

家庭教育用语

时下“活跃”在家长口头上的不文明用语太多了。如,有的家长向孩子发脾气、耍权威:“我要管不了你就不是你妈(爸)了”;有的说出话来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瞧你这德性,长大肯定成不了材…… 只配上街擦皮鞋”;有的动辄把孩子“扫地出门”,大有斩草除根之势:“你给我滚出去,当我没生过你……”。

这些用语,反映了如今有些家长自身素质不怎么高,缺乏最起码的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面对这样的家长,接受这样的教育,孩子有苦没处诉,有冤没处伸,敢怒不敢言,人格不被尊重,性格会被扭曲。天长日久,“压而不服”之后,有的孩子便离家出走,也有失去理智采用暴力报复家长的。

正因为如此,设立“家长忌语”很有必要。但这事说说容易实行起来难:银行、邮电、商业部门设立“服务忌语”,学校里设立“教师忌语”,那是系统里的“小立法”,有“单位”管着,有行政的、经济的奖惩措施跟踪着,职工谁敢不听?不听,就会受到思想上的批评教育、经济上的处理处罚,“闹大了”难免有下岗之虞;可设立 “家长忌语”,人家不听,不理你那个茬儿,谁去抓“落实”?

这样看来,要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言行美起来,不说“忌语”,也只能是引导、提倡和规劝,只能寄希望于家长自我反省“自我革命”:摒弃“孩子是我的,我愿咋管就咋管”的陈旧思想观念,把孩子看作是人格上和自己平等的人,多体谅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让自己在孩子眼里是朋友是伙伴,而不是“猫”、“老虎”,尽快实现和孩子感情上的磨合、心理上的沟通。在“家教”问题上,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给广大教师同志的一段话,似可移赠给爱说“忌语”的家长们:“你要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

优秀父母的七种禁忌用语

根据儿童教育理论,类似“难道我没告诉过你”这些体现家长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的话语或是对孩子的能力、未来和前途加以怀疑、否定的评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疏远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下面归纳了聪明父母的7种育儿忌语,这些忌语也许是不少父母面对孩子的口头禅呢。

一、严厉苛刻类──“你不该这样做”RYE

教育专家警告说,父母不要总是板着面孔教训孩子“应该怎么样”,即便是建设性的批评,如果提出的时机不对,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最好避免当场说出改进意见,可以在事情过后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一同探讨解决办法。g/
二、冷嘲热讽类──“你的头发怎么乱得像鸡窝”

在孩子眼中,父母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反映着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形象和存在价值。孩子有时不理解大人所开玩笑的真正含义,往往产生误解,萌生一种不安定的感觉,而且长久无法摆脱。

三、一概否定类──“你不是开玩笑吧”

当孩子表达出来的感觉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大人否定时,他们就会接受到这样的反馈信息:自己的感觉不对头。于是他们开始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

四、夸大其辞类──“这是我所见过的最最漂亮的画”

听惯父母赞扬的孩子,步入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易遭受大的挫折。另一方面,因为父母的溢美之言用得太多太泛,孩子成熟后,就不会再相信别人对自己的称赞。

五、人身攻击类──“嘿,你神经病啊”

绝大多数儿童很看重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如果被称做“失败者”,那么他们也就信以为真了,从而会逐渐丧失对自己的信心。

六、威胁恫吓类──“当心,不要自找苦吃”

父母应尽量用允诺来代替威胁。虚张声势的恫吓与虚情假意的赞扬同出一辙,只会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信任。W5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七、漠不关心类──“等一会”

家长在放学后去接孩子时,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整天没看见妈妈的孩子往往急于表现自己才学的手工活:“瞧,妈咪,这是我今天做的。”而此时的父母压根儿不想听孩子细说,一门心思让孩子抓紧时间回家以避开交通高峰期,往往会心不在焉地应付一句“等一会儿,回家再看”。他们也许不知道自己这句话对孩子来说就意味着“你和你的事不值得我花时间”。

归纳整理上面这些对儿童成长不利的话,我们可发现孩子对鼓励性的言语(非夸大其辞的)反应最敏感最积极,而那些惩罚贬低的话只会挫伤儿童的积极性,对孩子伤害最大。请记住:鼓励使人进步,打击使人无为。

以下摘自生活时报

周懿昕家长提供

 

家庭教育规范用语和忌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启蒙的第一老师,传统的“棍棒教育”模式已不适和现代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不仅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身心健康、充满自信、有活力的人。以下二十句分别是家庭教育规范用语中的赞扬语和忌语。供大家参考:

赞扬语句

1、“你真棒”!

2、“我们的孩子多聪明”!

3你真是个有责任心的孩子!

4、你真有主见!

5、这题(某某事)你做的真好!

6、“字写得真漂亮”!

7、“累了吧?休息一下!”

8、谢谢你,你真是个孝顺的孩子!

9、你的动作真快!

10、你真是个爱动脑的孩子,这件事这样做最好!

忌语:

1、你真笨!

2、我就知道你做不好(考不好)

3、你看看某某同学多优秀,哪像你这样差劲。

4、又不行了,你就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5、就考这点分,真丢人。

6、谁欺负你,走,找他去。

7、他打你,你为什么不打他。

8、我不需要你什么礼物,(帮我做什么)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

9、作业做完了,再做一张(篇)某某卷子(作文)。

10、走走走,你没看到大人在有事。

蒋薛伟家长提供

家庭教育“赞扬语10句,忌语10句”摘自合肥市妇联

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据调查,家长对孩子影响最坏的行为

夫妻吵架,互不相容。有些年轻气盛、个性极强的夫妻,平素相敬如宾,一旦失和,便大动干戈,各不相让,互相谩骂。这种最不负责任的“社会行为”,深深刻进孩子的大脑,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

公共场所,不守公德。有的家长不拘小节,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随地吐痰、擤鼻涕、抢座位、跨越栏杆、摘花草……其行为完全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相悖。这些不经意的行为,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从小便埋下了目无法纪、危害社会公德和秩序的“种子”。

邻里相处,举措失当。有的父母不善于和邻居和睦相处,常常因小事耿耿于怀,指桑骂槐,恶语相对,有的还去伤害人家……孩子慢慢地便会上行下效,到处欺凌弱小,大耍无赖,养成霸气。怀疑一切,不满社会。由于不正之风的影响,有些家长愤世嫉俗,把社会看得一团漆黑,在茶余饭后大谈“走后门”之道:“有钱有权好办事,无钱无权干瞪眼”;“朝中有人好做官,要想当官找靠山”……这些偏激思想,一旦进入了孩子的心灵,就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孩子的“权力欲”和“金钱欲”。年轻父母“怀疑一切”的心理不计场合、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使他们自食其果,导致家长权威的削弱,孩子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诲常常不当回事,有抵触情绪,影响孩子正常的身心健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是祖国的明天,每一个家庭实际上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培养教育祖国下一代的责任。把孩子培养成为有出息、有作为的人,有各种条件、因素和方式,但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家长自身的表率作用。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那么这个家庭就是一个幸福的、有希望的家庭。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安定祥和,充满朝气。

 

 

 

上海市园南小学
计算机管理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上海市园南小学 (c) 2004-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