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强化关系 适度引导

作者(来源):教导处    发布时间:2008-11-03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作为一名班主任,除应从各种角度去关心学生、教育学生外,还应经常性地针对不同家庭进行适度的家庭辅导。小王是三年级时转入本班的一名男生。一段时间的接触后,老师们都觉得该生绝顶聪明,但行为心理均有异常表现。如情绪突发性变化,对感兴趣的事物的过度钻研,不愿做早操,不愿跳舞……对此,我对该生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跟踪引导和家庭教育指导。

    许多家长习惯于用固化的思维方式观察孩子。家长总是习惯于用三种思维方式来评价孩子的行为。一是直线思维方式:简单地将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对比,或是将孩子与书上的描述对比。这样会使孩子感觉杯父母的评价修正、扭曲,不能自由成长;二是因果不明的思维方式:如有些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与表现,一旦出现偏差就认为正是孩子成绩不好,表现欠佳才造成家庭不和睦。其实,恰恰相反,正因为家庭不合,孩子学习才出现问题;三是复杂性思维方式:有些家长将孩子的某些行为或性格扩大化,异偏执地认为淘气的孩子有可能变成坏孩子,说谎的孩子,品行一定不好。这就过早地对孩子进行了定性。从多次的交谈种,我发现了小王的家长的思维方式介于第一种和第三种之间。年近六旬的父亲经常用说教、大骂的方式教育10岁的孩子。而实际上,往往越担心的事越可能成为现实。因为担心本身就存在一种心理驱动里,并缓慢地变成真实。长期下来,孩子的逆反往往使他们轻视家长的权威性,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正因为小王家中的表兄表姐均为高学历者,因此小王的父亲对孩子的内心也充满了期待,才使其过分地重视教育,忽视了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尽管小王的父亲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极其正确,可经常效果却不尽人意。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总是拿着放大镜寻找孩子的缺点,喜欢从方面教育孩子,希望孩子多学榜样。因此,老师应多建议家长从“资源取向”上看问题,即把问题看成资源,看到负面背后的正面。如小王经常会从言行上攻击一些同学,若从资源取向出发,将这种攻击性引导到被社会文化所认同的方式去转变,引导其正确认识竞争,那也许是另一种局面。家长应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成日常 情况来处理,淡化问题,就更能取得孩子的理解和认同。应告诉孩子,有些问题、缺点只是一小部分,他还有很大一部分好的方面。这就把孩子眼中的大问题变成局部问题,使孩子容易从事件中走出来。作为家长,当与孩子发生冲突时应当暂停,各自保留观点,不要陷入到纠缠。家长应给孩子一个好的假定:他是不是在学校不高兴?是什么情绪困扰了他?那么家长对孩子的愤怒、失望的感觉也会有所改变。孩子也会感受到家长的体谅,从破坏性气虚中走出来。

    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建立在父母理解孩子,孩子理解父母的基础上。父母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心理学的“挫折理论”讲述:孩子不经历挫折,是不会成长的。动力弱的孩子不容易犯错,但也不易成功;动力强的孩子容易犯错,但也更容易成功。班主任在和家长的交流中应深入了解各个家庭背景下,不同的家长对孩子的价值取向,少灌输家教理论,多引导沟通,帮助孩子和父母建立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亲子关系。

                                              吴萍                      

上海市园南小学
计算机管理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上海市园南小学 (c) 2004-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