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组织探究性学习

作者(来源):张艺    发布时间:2007-12-04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组织探究性学习

园南小学   张艺

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途径,主动感知、探索、发现和体验文化科学知识,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在整个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学改革仍然显得十分缓慢,如何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我作了认真思考,采用探究式可被认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探究式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效力,能破除“自我中心”,促使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

依据教学的新思路,进行了尝试性教学研究。大量的实践,形成了一些可发展的操作程序与教学体验,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一、           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在预习中的组织指导

1、制定预习作业的合作模式

作为课题组长,我在自己的语文备课组进行这样的尝试,要求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结合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进行有导向性的语文探究性预习方式的指导。首先,备课组通过集体教研,对教材进行钻研和梳理,教师先预设每篇课文的预习要求和作业,带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参与探索事物的活动背景。其次,每位教师再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对预习要求做出调整和修改。第三,在有较强学习能力的班级,学生可以老师一起来制定预习作业。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非常有效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得教师通过学生的预习作业,及时掌握了解学生的学习趋向。

2、预习作业的类型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作业的类型也在发生变化,在实施、强调减负的情况下,语文的预习作业当然也要有其创新和特色之处。我在实践中积累了这样一些预习作业类型:

读读、看看——收集、翻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获取途径有学校图书馆、家里的藏书、网络等。这是最常见的类型,也便于学生掌握和完成。

写写、画画——摘录有价值的信息,也可以运用不同方式进行展示,关键是由教材内容决定。有的学生预习完一篇课文很有感触,就会落笔抒发,有的则喜欢图图画画,完全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思考、质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不同的学生会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所以学生的质疑往往是预习作业中的亮点,老师可以从中获取信息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

3、有效引导确定预习内容

作业内容的制定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而且教师预先设置的内容,能让学生有机会提出疑惑和问题,并能让他们发现和找出解决方法,这样学生也就有可能通过这些有效的智力活动发展自己的智力特性和态度倾向。我在教学一篇课文后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在每上一堂课前都有教师和学生共同预见性地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地梳理,而后学生再对其进行自己地理解和感悟,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学新知的任务似乎是很完美地就完成了。有时真的很感触这样的课前提炼。外界似乎有这样的认为,老师为使一堂公开课能漂亮、成功,课前做了许多的铺垫和准备,这样似乎有欠真实和水平。可如果深究其中的做法,我们是否可以将有些误解区分开来看呢?完成教学任务,教会学生新知,我想不光在课堂效率中,课前的预习指导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对所有未知领域地挑战和揭秘总抱着新奇和大胆,为师者应该充当一个引领者,给予一些提示和启发,这样更加助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所谓的引领并非课前的做手脚和毫无漏洞的铺垫,相反是帮助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在上《永乐大钟》这篇课文前,事先引领同学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因为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很快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内容运送大钟和建钟楼。也正是这版块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这时提示学生能否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这重点内容的理解。其他无须更多的铺垫,学生已经领会不少。所以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事先充分地准备,完全采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对文章内容进行了理解和表达,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和对生活经验的体验,而且也调节了课堂的教学氛围,那种轻松、和谐使得空气里也充满了学生思维的灵动和新鲜。

二、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方法指导

    如何在语文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给学生渗透探究方法,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具有创新能力是我在此课题中一直努力研究的。在不断的尝试和摸索中我发现,要让学生具备探究性的学习方法,不能单纯的依靠教师直接传授或者放任学生自由摸索,必须从教师教的方法入手,运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指导方法来指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对在学习中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常都会认为凡是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正确的,充实的,很少在语文学科中提问。于是刚开始教师抓住恰当的时机在教学中穿插问题。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的课文时,教师试着询问学生当时的背景,学生被着突如其来的问题困住了,他们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然而随后教师补充的知识让学生意识到原来课文以外的内容是更精彩的,挖掘课文中的隐藏内容是学好语文的又一好方法。教师此时顺势要求学生在今后的预习中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质疑,并通过信息收集更深入地了解课文。正是有了这样的积淀,在随后开展的《长征不朽的丰碑》语文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了有关红军长征课文后,对那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红军长征的路线是怎样的?红军遭遇的天险有哪些?毛主席的长征组诗内容是什么?整个活动充分展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体现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质疑与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合理处理信息。

探究型课程在我校已实施多年,学生对于收集信息可谓驾轻就熟,但是往往发现学生对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往往一网打尽,囫囵吞枣。完全没有利用好这些资源。于是,在语文课的课外收集资料环节中,我为了让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预习作业的检查中,就帮助学生把所收集的资料归类。课文背景资料为一类,课文内容补充为一类,课外延伸资料为一类……甚至指导学生可以在教学的哪个环节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的资料。这样一来学生渐渐懂得如何来利用自己的信息,很好地做到了资源共享。例如,在教学《奇妙的书》时,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就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利用一些资源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发现、收集生活中“奇妙的书”,也可以进行创想未来奇妙的书,一方面,结合校内所学到的知识;另一方面,图片、新闻等外在资讯可以与课堂的活动结合,并以互动性强的学习活动(例如协作学习、师生讨论等)进行,在课堂上完全由学生进行讲演和论述课文内容,同时展示自己设想的未来书籍。给予学生这样的一个感觉:学习与生活是统一的整体。由此看来,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不但使学生学会学习,而且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奇妙的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3、学会迁移,综合运用各种探究方法

    学生的探究意识不是一张白纸,先期的探究课学习中学生以具备一些探究方法,但语文课毕竟不是探究课,语文学科更注重人文性,如何让学生运用各种探究方法来学习语文,我觉得应该让学生重视起方法的迁移。在五年级的语文课文中有多篇描写英雄的文章:在烈火中永生的江姐,舍己救人的罗盛教,人民公仆焦裕禄……为此我专门组织了语文活动《英雄》,在这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自己长辈们眼中的英雄是谁,从而了解更多英雄的故事,了解那个时代。又组织学生参观龙华烈士陵园和中共一大会址,通过自己的感性了解更深入地了解那个年代及那些英雄。还组织学生拜访身边的老红军,让学生体会到其实无名英雄有许许多多。通过调查、访问、资料收集、小组感受交流……等一系列的方法后,学生对英雄有了更多的崇敬,再读课文更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时的探究方法辅助了学生的学习,令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语文探究性学习中的方法指导,旨在让学生通过这些方法,更好的理解课文,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互渗透,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越来越浓厚。

三、           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在语文主题活动中彰显魅力

在我校立体式语文教学策略的推动下同时结合探究性学习地研究,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沐春风一样有了新的活力。我们以学生一切生活为依据,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延伸、拓展了语文教学活动,真正地实施了“大语文”教学。

我们本着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为指导,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着眼于学生的兴趣,抓住语文教学中学生感兴趣或敏感的问题和想法让学生对此进行拓展与探究,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氛围,学生能很自觉地在课外进行语文的探究活动,并能有质量的完成一些探究报告。于是在这基础上,我们在学生学习语文的各环节上,进行大胆的优化设计和决策,打破了以往以一个班级为授课对象的课堂教学模式,尝试以年级组为整体的授课方式,形成了在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指导、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18、《香雪海》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章描绘了无锡梅园美丽诱人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文章语言表达准确活泼、景物描写形象生动,字里行间充满着感情。但是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没有积淀很多的对周围事物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于是在学习课文时就形成了一种表象的认识,如何寻求文章表现与学生理解之间的情感共鸣呢?于是我们着手抓住一个切入点——梅花,先让学生对梅花进行探究,让学生放开手脚把他们想知道或了解的有关梅花的知识进行探究。结果学生完成的探究报告很令我们老师有所触动,于是我们进行新的尝试,把这堂课设计成一堂语文教学活动,拔高文章的立意,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能力、道德情操为主将它分成三个板块——赏梅以学习课文为主感悟梅花的高洁幽雅的美,并结合课外学生自己收集的语言文字来更感性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赞梅通过学生的各种探究活动,依据他们特有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个性,结合已具备的语文知识的应用,进行小品表演、探究展示、诗歌吟诵、歌舞表演以及创造性的才能展示,通过学生自己的表现方式来赞颂梅花——学梅则是在前两层板块上的更深化地理解,上升为学习梅花的精神,达到物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

向来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往往不大,然而我们紧密结合在我校开展实施地探究型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参与到课堂内外的语文学习中,于是一份份有关梅花的探究报告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有的上网查询、有的动手画、写、有的动手做,因人而异来推导,即开拓视野,又增长知识,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大。从中也让我们明白学生在课前的预习性准备源于学生的生活和自学,家庭、社会生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各种素材。学生在此次活动中所展露的才华也正是强调充分展现语文应用的魅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之前或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探究性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于课前的学生预习和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和课后延伸方面。那么传统的讲解说明式将变为通过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教学情景,学生通过师--生、生--生的协商讨论,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通过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在发现的过程中形成语文能力。语文教学不再拘泥于课本,拘泥于教参,而是面向社会的大语文

 

实践告诉我们,改变这样的教学模式实质就是为学生造就了更为广阔的探究的天地,不光在时间上我们汲取了更多,还在空间和学生的认知领域更是进一步地拓宽了语文的天地,所谓“生活的天地有多大,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大。”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有更多机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水平参与各种实习、创造、建构的学习活动,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们能够在研究性学习中提高解决问题发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并且体验多种学习经历和经验,进而建构自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认识。

 

 

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