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感动中国2006十大真情故事

作者(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7-06-03

四十朵花花小学

这是一项完全由民间自发的助学行动,这是照进深山里播散希望的阳光,这是山外的世界对山里的问候,这是一次意味深长的牵手。

  这个故事里的所有志愿者没有一分钱报酬,也没有一点名利的想法。他们说,如同许许多多别的捐赠者一样,他们只是捐助了自己一颗温暖的心,为山里的孩子带来知识,带来欢笑,也带来外面世界的阳光与梦想。

  自云南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向东,车要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开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四十驮村。

这里处于海拔近三千米的群山深处,这里,是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不亲眼看到,人们很难相信这里的贫苦:山上只能种植玉米和土豆,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

  2004年,一个年轻的户外登山者无意中闯入了这个山寨,在这个风景秀丽壮阔的村子里,她被眼前看到的一切惊呆了:这里,竟然只有一所校舍破败不堪的小学,十多个孩子就在这样如同猪圈的校舍里上学,唯一的老师是村里的兽医。

  孩子们的眼神,让她辗转反侧,回了杭州之后,她和她的同伴产生了一个念头:不管吃多少苦受多少罪,她都要在这里为当地的孩子们建一所小学。

  “回到杭州之后,她联系“旷野之风”户外论坛的网友们,通过义卖、募捐等活动,千辛万苦,募到了八万块钱。她独自带着这笔钱返回了云南,决心为孩子们做一点事。但是一个人筹建一所小学哪是那么简单的事!她独自去买建材,与商人讨价还价……然而,从当地官员到村民,人们都怀疑过她的动机。人们对她有过刁难,有过误解,有过功利的想法,她也有过无数气愤和不眠之夜……是孩子的清澈眼神让她坚持了下来。她坚信总有一天人们会明白过来。

  06年3月1日,学校终于建成了。志愿者老师们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头,挨家挨户家访,动员孩子们来上学。开学第一天,举行了升旗仪式,当时学校里有三个志愿者老师。六十多个孩子的笑脸,如同飘扬的国旗一样鲜艳。志愿者们根据“四十驮”的谐音,为学校起名“四十朵花花”。

  现在,学校里有七个老师,分别负责五个年级近60个孩子的所有科目。课本与维西县同步。由于山路难走,有20多个孩子在学校住校。除了教学,他们还为孩子们提供吃饭住宿等服务,平时还发给孩子们玩具、衣物、书本等等。这一切都来自全国各地的捐赠,无偿提供给孩子们。

  他们教给孩子们语文、算术,也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教给孩子们东方明珠、公交汽车、地铁;给孩子们指点世界地图,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山外世界的窗。孩子们的未来,被这些城里来的老师们点亮了。

  除了教学,志愿者们还承担了种菜、劈柴、做饭、搬运物资上山等等工作。山里有跳蚤、臭虫,由于海拔高,米总是煮不熟。茫茫大山里的一切,给了这些都市里的年轻人们巨大的考验,在没有灯火,只有繁星,没有网络电视,只有山风呼啸的夜里,他们只有孤独和思乡的情感相随。生活艰苦却无人抱怨,因为他们在决定来到这里时,就抱定了一个信念——

  奉献生命中的一年时间给大山,换来花花小学的孩子们绽放的笑脸,也收获自己难得的生活体验。

  他们,是80后一代的年轻人,

  他们通过网络自发组织起来,走进深山传播着关爱和知识,同时也收获着难得的经历和快乐。

  他们,是深山里的“阳光行者”;

  他们拒绝用崇高的字眼做标榜,却让一种美好的信仰得以流传世间;

  他们,是新时代的“平民英雄”;

大使今年十三岁

“一节钮扣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1节干电池可以让12平方米土地绝产。”这些数据深深地震动着小君婧幼小的心灵,她暗暗决定,只要看到废电池就要捡起来回收。于是,就在4岁生日那天,这个稚嫩的孩子产生了一个美丽的想法,做一个绿色行者,一边捡废电池,一边创造干净无暇的地球,这一走,就走了9年。

  因为家里并不宽裕,为了省钱,小君婧父女俩一路只能啃面包,睡帐篷,喝河水,就这样在9年中,她们忍受着贫穷和孤独,走了8万公里的路,北到黑龙江漠河,南到西沙群岛,西到新疆喀什,东到浙江温岭,一路上,小君婧共捡拾500多公斤的废电池,分发5000份自制宣传环保材料。

许多地方根本没有电池回收站,他们就从干瘪的钱包里省出钱来自己设立回收箱,并出钱把废电池邮回北京。

  其实,小君婧也喜欢穿着干净的花裙子,与伙伴们一起游戏,可是只要想起废电池的危害,她还是坚定地放弃了本该属于她这个年龄的快乐,选择了垃圾为伍。2003年,当小君婧把几年来收集的13万余节废电池运送到北京回收站时,所有人都震惊了,如果这些电池不及时回收,将会污染14亿人口的健康用水,和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壤。而令人动容的是,这些电池都是小君婧在人们的白眼和讥讽中默默地捡起来的。

  9年过去了,可身边的白眼和嘲讽依旧,每个周末小君婧都会去长城上捡废电池,每次都免不了与游客、环卫工人发生争执。

  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后,她都要拿着自制的宣传材料去商场门口分发,尽管能从她手上接过传单的人微乎其微,尽管肯为她停留的脚步少之又少,她却不再像儿时那样躲到一边独自生气,而是依然执着地顶着寒风,在人群中穿行着,呼吁着。尽管现在的小君婧自己也明白,面对着一个40年来世界专家都束手无策的环保问题,一个13岁的小姑娘根本改变不了多少,可是,她坚信,人们的冷漠很快就会过去,干净的地球很快就会回来。

  今年年底,“死心眼儿”的小君婧又决定在王府井举办一次大型环保展览,用鲜活的照片来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她还在学校里组织了一个“小绿芽环保小组”,并省吃俭用,在20多家照片冲洗店门口,设立了电池回首箱,平时只要有空,她也会去地铁站、火车站等人流聚集的地方捡电池。

  小君婧这份不懈的坚持很快打动了一些人,,她获得了许多国内外环保大奖,并创下两项吉尼斯世界记录。2005年底,一脸稚气的小君婧荣当选中国年龄最小的环境大使。

儿子刘壮

在邻居眼里,吴桥县运河小学五年级学生刘壮是个苦命的孩子,他的妈妈患有严重的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3年前,瘫痪在床的爸爸又去世了。然而,生活的磨难并没有让刘壮萎靡不振。12岁的刘壮一边独自侍候着疯癫的妈妈,一边刻苦读书。

  在河北省吴桥县的县城,每天傍晚时分,经常会看到一个男孩,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四处寻找自己的妈妈。他叫刘壮,今年12岁,那他为何每天都要寻找自己的妈妈,附近的邻居们又为何对此习以为常呢?这一切要从13年前说起。

  1993年,刘壮的爸爸因为家中贫穷,四十多岁才在亲戚的撮合下和曾有精神病史的刘壮的妈妈结了婚,一年之后刘壮来到了人世间。贫穷的家境让刘壮的童年少了一份色彩,但妈妈的呵护和爸爸的疼爱让他非常知足。然而这种简单的幸福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2003年,刘壮的爸爸因为脑血栓复发不幸去世,从此这个世上最疼刘壮的那个人永远地离开了他。

  爸爸的离去,对刘壮的打击非常大,同时深受伤害的还有刘壮的妈妈,她的精神病从此越发地严重,每天都会到县城里游荡,于是刘壮放学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妈妈找回来。

  除了每天找妈妈之外,还有一件最让刘壮担心的事就是妈妈反复无常的病情,特别是当妈妈的疯病发作起来时见到什么就倒什么。

  像这样的争执每天都会发生,但刘壮总会用笑脸来和妈妈周旋,可妈妈却非常生气,一顿无缘无故的责骂和推搡让刘壮觉得非常委屈。与这些委屈相比最让刘壮心痛的就是妈妈发病时会撕他的书本,看着被妈妈撕烂的书刘壮很无奈,他只能默默地把书本拣起来,用胶带细心地粘好。

  在刘壮看来,妈妈只是生病了,妈妈神志最清醒的时候,也和别人的妈妈一样,会给他盖被子,有什么好吃的也给他留着。

  从9岁到12岁,刘壮别无选择地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生活的艰辛写在了他的脸上,他的双眼少了很多同年孩子应有的纯真和清澈,但他却用同年孩子一般柔弱、稚嫩的双肩承担起照顾妈妈、照顾家庭的重任。

每天清晨,当室外还是一片漆黑的时候,刘壮就早早起了床,为了不惊动还在睡梦中的妈妈,他总是小心翼翼地爬起来,轻手轻脚地捅开蜂窝煤炉开始做早饭,早饭一般是白粥或者面条。刘壮煮好早饭后自己却来不及吃上一口,就匆忙地往学校赶去。

刘壮所在的运河小学在了解了他家的情况后免去了其全部的学杂费用,吴桥县民政局不仅为刘壮母子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而且还专门建立了刘壮救助基金,用来解决他的生活和学习问题,懂得感恩的刘壮也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着社会的关爱。

  晚上放学之后,别的同学都被父母亲接回了家,而刘壮却还要赶到路边菜场去买点做晚饭的蔬菜,在买菜的时候,刘壮也是挑最便宜的买。

  爸爸的温暖也许只能留在梦中了,但对于12岁的刘壮来说,他别无选择的就是照顾好妈妈,因为他是妈妈的儿子,妈妈是他的家,是他的全部!

  2006年4月3日,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将刘壮的妈妈接到保定进行治疗

  7月24日,“壮妈妈”康复出院,病情稳定……

顶上的日子

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五星红旗在风雪中飘扬,这里是吉林省临江市胡家店小学。升完国旗,小学里唯一一名乡村老师徐继迎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这个袖珍学校里,徐老师身边只有两名学生。山顶上的这样的教学,徐老师已经坚持了14年。

  徐老师的两个学生不是同一个年级,但是由于教室有限,只有一个老师,课也只能在一个教室上。通常,徐老师头半节课给四年级的仲兆强讲,后半节就让他做习题,然后接着给一年级的陈艳宇讲课。

由于买不起课本,他们用的课本都是以前学生用过的。尽管条件艰苦,但仲兆强和陈艳宇要比他们的哥哥姐姐幸福的多。

  胡家店小学座落在长白山余脉,从山上到山下往返一趟至少要两个小时。由于交通闭塞,观念落后,这里的农民觉得孩子不念书,不但可以省下学费,还可以帮家里干活。对下一代教育,几乎不报希望。7岁的陈艳宇是去年刚入学的,像大多数家庭一样,当初,他的父母并不赞成陈艳宇读书。

  1981年,高中毕业的徐继迎成为南岗山上王家店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转为正式教师两年后调到山下任教。1992年,乡里决定在山上的胡家店屯设立一个教学点。大家都知道条件艰苦,谁都不愿去。

  而徐继迎不顾家人的劝阻,辞去吴家营学校总务主任的职务,主动要求回到贫瘠的南岗山。

  南岗山条件恶劣,有些困难超乎想象。胡家店小学的老校舍是1960年用木头垛起来的,屋顶是一层薄薄的油毡纸。遇到刮风下雨天,徐继迎和学生们得一边上课,一边留意房子的响动,做好往外跑的准备。2000年春天刮大风,为了防止油毡纸被刮走,徐继迎和妻子一起蹲到房顶上压着。

  刚到山上那年,徐继迎得了重感冒,吃药不见效,山上还没有地方打针,徐继迎想挺过去。后来姐夫把他送到山下的医院。因为贻误治疗时间,徐继迎耳膜穿孔,留下了后遗症,每逢感冒,耳朵总会咕噜咕噜的响。

  南岗山山路崎岖,山顶和外界好像两个世界。在山顶,徐继迎开了一个菜园,种些玉米大豆,解决一些吃喝。但山上没有的东西,只有下山去买。难得下山一次,52岁的徐继迎就买了满满一篓的生活用品,小心翼翼地走在崎岖的山道上。

  从牙刷到大米白面,全要靠徐继迎一个背篓背上山。当初,也正是山路打滑,毒虫出没,再碰上雨雪天气更不好走,山里人掏不出每月二三百的住宿费,山上多半的孩子因此辍学在家,喂鸡放牛。

  相比物质条件差,让徐继迎最烦心的是山里人不愿自己的孩子上学。在世外桃源般的南岗山,村民大多经济紧张,再加上一些家庭重男轻女,对孩子上学不重视,每年开学的时候,是孩子们最难受的时候,也是徐继迎最紧张的时候。有些农忙的时候,他的爱人也要去学生家帮忙干活,要不然,学生该拉课了。

  在徐继迎上山的14年里,胡家店小学附近村屯的孩子没有一个不上学或者辍学的。徐继迎用行动赢得了山里人的尊敬。徐继迎的妻子不会摊煎饼,但他家的煎饼常年不断。

  山岗上的这所学校,从语数外到自然、美术、品德等,每个孩子都有六七门课程。小教室里教出来的学生,每次乡镇考试都名列前茅。周围的中学招生时,一听说学生来自胡家店,都“喜欢得不得了”。

  但是,徐继迎也有为难的时候。像英语、美术、音乐这些课程都教不了。近些年,随着电脑和英语的普及,教了半辈子书的徐老师渐渐感到有些不受用了。现在的知识更新快,徐老师经常买些参考教材,自学到深夜。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就积攒到一块下山请教。2002年,徐继迎买了山里第一台电脑,他一边自学一边给孩子们讲授微机操作的基本知识。虽然是二手的,但教学起来毫不含糊。为了让山里娃能学习英语,徐继迎买来教材和录音机一点点学,在今年5月开了英语课。

  今年9月,他接到学校的合并通知,要把他调回镇中心校,两个孩子只能到山下的小学就读。这样孩子上学得翻两座山,再趟一条河,来回得走4个小时的山路。明年还会有孩子达到入学年龄,如果学校合并,又将有很多孩子面临辍学。徐继迎的内心太矛盾了。

  就在前些天,村中心小学通知徐继迎,为了整合教育资源,缩减教育支出,按照临江市教育局要求,10名学生以下的学校都将在明年撤并,胡家店小学也是其中之一。撤并后,徐老师将被调回村中心校,而他的两个学生只能到邻近的小学就读。撤点并校对学生的确有好处,虽然他开了好几门课,但并校后,孩子可以学到更多知识。

  这两天,陈艳宇的父亲也找到了徐继迎,想要徐老师留在胡家店小学,因为徐老师一走,就意味着陈艳宇辍学。

  相处了十多年的乡亲们也都舍不得徐继迎,大家都希望着徐继迎能够留下来。

  目前在临江市象胡家店小学这样的办学点还有30多个,临江市教育局正在考虑撤点并校,但是鉴于一些村屯的实际困难,有些办学点还得保留。

  2002年,徐继迎被评为郝水农村优秀教师,2001年他的《浅谈关于农村教育儿童流失问题》的论文在“世纪杯”全国青年教师研究成果征集评选活动中被中国人才研究会21世纪人才教育工作委员会评为一等奖,今年白山市教育局授予他第四批标兵教师荣誉称号。14年来,徐继迎共培养了100多名学生,其中不少人已经到了大城市去学习。2003年,徐继迎被省里评为省级优秀模范教师。在他家里,记者看到了很多荣誉证书,而他给记者看的却是他教过的学生在各种考试中获得的奖项。

  徐继迎告诉记者,让他最欣慰的就是学生有出息。山里走出去的娃娃考上中专、大学的消息传回来,听说自己带出来的孩子们有出息了,是徐继迎最快乐的时刻。每每这个时候,徐继迎都要独自一人在山上走一走。看着古老的大山和愈显挺拔的青松,徐继迎的内心百感交集。

  然而最让徐继迎最感到难过的是儿女对他不理解。徐继迎的三个孩子现在都在外地打工,而且都没有成家。孩子们平时不愿回来,每年只在过年时象征性地回来看一看。徐老师说:“要爬近两个小时的山,也从未把对象领回来让父母瞧瞧,准把好事搅和黄了。从良心上讲我欠他们很多,很难两全其美啊!”

  其实,14年来,徐继迎有很多机会离开这里,但他没有作出任何别的选择。

 

我来过,我很乖

佘艳的墓志铭上写着 “躺在这里的8岁小女孩,出生即被遗弃,好心的山民佘仕友收养了她,8岁患白血病后,成都乃至全国,全世界的好心人,在10天内为她筹集了70万的医疗费.....在她的有生之年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小姑娘请安息,天堂有你更美丽。”懂事的佘艳感动了成都,感动了全国,她将身后的捐款转赠给了7个白血病小孩。给了这些孩子健康的希望……

  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做佘艳,她有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她有一颗透亮的童心。

她是一个孤儿,她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8年,她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话是“我来过我很乖”。她希望死在秋天,纤瘦的身体就像一朵花自然开谢的过程。在遍地黄花堆积,落叶空中旋舞时候,她会看见横空远行雁儿们。她自愿放弃治疗,把全世界华人捐给她的54万元救命钱分成了7份,把生命当成希望的蛋糕分别给了7个正徘徊在生死线的小朋友。

  一出生,她就不知亲生父母,只有收养她的“爸爸”。 1996年11月30日,当“爸爸”佘仕友在永兴镇沈家冲一座小桥旁的草丛中发现被冻得奄奄一息的这个新生婴儿时,发现她的胸口处插着一张小纸片,上面写着:“10月20日晚上12点。”

  佘仕友给孩子取名叫佘艳,因为她是秋天丰收季节出生的孩子。单身汉当起了爸爸,没有母乳,也买不起奶粉,就只好喂米汤,所以佘艳从小体弱多病,但是非常乖巧懂事。春去春又回,如同苦藤上的一朵小花,佘艳一天天长大了,出奇得聪明乖巧,乡邻都说捡来的娃娃智商高,都喜欢她。尽管从小就多病,在爸爸的担惊受怕中,佘艳慢慢地长大了。

  命苦的孩子的确不一般,从5岁起,她就懂得帮爸爸分担家务,洗衣、煮饭、割草她样样做得好,她知道自己跟别家的孩子不一样,别家的孩子有爸爸有妈妈,自己的家里只有她和爸爸,这个家得靠她和爸爸一起来支撑,她要很乖很乖,不让爸爸多一点点忧心生一点点气。

  然而,命运又一次向这个小女孩展开了阴影之翼。2005年5月,佘艳被确诊“急性白血病”。 这种病的医疗费是非常昂贵的,费用一般需要30万元!佘仕友懵了。看着病床上的女儿,他没法想太多,他只有一个念头:救女儿!借遍了亲戚朋友,东拼西凑的钱不过杯水车薪,距离30万实在太远,他决定卖掉家里唯一还能换钱的土坯房。可是因为房子太过破旧,一时找不到买主。

  看着父亲那双忧郁的眼睛和日渐消瘦的脸,佘艳总有一种酸楚的感觉。一次,佘艳拉着爸爸的手,话还未出口眼泪却冒了出来:“爸爸,我想死……”

  父亲一双惊愕的眼睛看着她:“你才8岁,为啥要死?”

  “我是捡来的娃娃,大家都说我命贱,害不起这病,让我出院吧……”

  6月18日,8岁的佘艳代替不识字的爸爸,在自己的病历本上一笔一画地签字:“自愿放弃对佘艳的治疗。”

  如果不是《成都晚报》的一个叫傅艳的记者,佘艳将像一片悄然滑落的树叶一样,静静地从风中飘下来。

  记者阿姨从医院方面得知了情况,写了一篇报道,详尽叙说佘艳的故事。旋即,《8岁女孩乖巧安排后事》的故事在蓉城传开了,成都被感动了,互联网也被感动了,无数市民为这位可怜的女孩心痛不已,从成都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现实世界与互联网空间联动,所有爱心人士开始为这个弱小的生命捐款,“和谐社会”成为每个人心中的最强音。短短10天时间,来自全球华人捐助的善款就已经超过56万元,手术费用足够了,小佘艳的生命之火被大家的爱心再次点燃!宣布募捐活动结束之后,仍然源源不断收到全球各地的捐款。所有的钱都到位了,医生也尽自己最大努力,一个接一个的治疗难关也如愿地一一闯过!

   佘艳从出生到死亡,没有得到一丝母爱的关照。所以当她的主治医师徐鸣提出:“佘艳,给我当女儿吧!”佘艳眼睛一闪,泪珠儿一下就涌了出来。第二天,当徐鸣医生来到她床前的时候,佘艳竟羞羞答答地叫了一声:“徐妈妈。”徐鸣开始一愣,继而笑逐颜开,甜甜地回了一声:“女儿乖。”

  所有的人都期待奇迹发生,所有的人都在盼望佘艳重生的那一刻。很多市民来到医院看望佘艳,网上很多网民都在问候这位可怜的孩子,她的生命让陌生的世界撒满了光明。

  但是,化疗药物使用后可能引起的并发症非常可怕。而与别的很多白血病孩子比较,佘艳的体质差很多。经此手术后她的体质更差了。

  8月20日清晨,她问傅艳:“阿姨,你告诉我,他们为什么要给我捐款?”

  “因为,他们都是善良人。”

  “阿姨,我也做善良人。”

  “你自然是善良人。善良的人要相互帮助,就会变得更加善良。”

  佘艳从枕头下摸出一个数学作业本,递给傅艳:“阿姨,这是我的遗书……”

  傅艳大惊,连忙打开一看,果然是小佘艳安排的后事。这是一个年仅8岁的垂危孩子,趴在病床上用铅笔写了三页纸的《遗书》。由于孩子太小,有些字还不会写,且有个别错别字。看得出整篇文章并不是一气呵成写完的,分成了六段。开头是“傅艳阿姨”,结尾是“傅艳阿姨再见”,整篇文章“傅艳阿姨”或“傅阿姨”共出现7次,还有9次简称记者为“阿姨”。这16个称呼后面,全部是关于她离世后的“拜托”,以及她想通过记者向全社会关心她的人表达“感谢”与“再见”。

  “阿姨再见,我们在梦中见。傅艳阿姨,我爸爸房子要垮了。爸爸不要生气,不要跳楼。傅阿姨你要看好我爸爸。阿姨,医我的钱给我们学校一点点,多谢阿姨给红十字会会长说。我死后,把剩下的钱给那些和我一样病的人,让他们的病好起来……”

  这封遗书,让傅艳看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8月22日,因消化道突然出血,8岁的小佘艳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大家为佘艳选择了一块小小的墓地。墓地有她一张笑吟吟的照片,上面的碑文正面上方写着:我来过,我很乖(1996.11.30———2005.8.22)。后面刻着关于佘艳身世的简单介绍,最后两句是:“在她有生之年,感受到了人世的温暖。小姑娘请安息,天堂有你更美丽。”

  遵照小佘艳的遗愿,把剩下的54万元医疗费当成生命的馈赠留给其他患白血病的孩子。这7个孩子分别是杨心琳、徐黎、黄志强、刘灵璐、张雨婕、高健、王杰。这七个可怜的孩子,年龄最大的19岁,最小的只有2岁,都是家境非常困难,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贫困子弟。

  9月24日,第一个接受佘艳生命馈赠的女孩徐黎在华西医大成功进行手术后,她苍白的脸上挂上了一丝微笑:“我接受了你生命赠与,谢谢佘艳妹妹,你一定在天堂看着我们。请你放心,以后我们的墓碑上照样刻着:我来过,我很乖……”

  在2006年,小佘艳留下的这笔善款,还在继续带给白血病孩子生命的希望……

 

 

 

美国奶奶

牧琳爱,原名Eunice Moe Brock,女,美国公民。 1999年,她卖掉了自己的山林、别墅、花园、汽车等家产,只身来到了中国,在聊城阳谷县刘庙村安了家。五月中旬,牧琳爱被评为“山东慈善大使”称号。六月底,她被邀请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2006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大会,并授予“中华慈善大使”称号。这位地地道道的美国老太,是什么让她心系中国?

   牧琳爱于1917年8月11日出生于中国河北省北戴河。

她的童年是在中国度过的,那时正值军阀混战,兼之连年饥谨。耳闻目睹了人们的贫困和苦难的睦邻爱萌生了长大后回中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的想法。1998年,牧林爱的丈夫过世后,她卖掉了自己的山林、别墅、花园、汽车等家产,只身来到了中国,在聊城阳谷县刘庙村安了家。

   1999年底,牧琳爱被聘为聊城市阳谷县刘庙村育才小学名誉校长。她通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协会捐资25万元人民币为刘庙育才小学购买了电脑,并为学校老师修建了办公室,购买了球队的服装等。每年过节,牧林爱都为全校的教师们提供一些生活补助和新年礼物。她曾在聊城大学帮助高中英语教师提高英语水平,并在聊城市冠县武训高中授课以及在其他学校鼓励学生学习英语。今年她的最大项目是引进美国的一种仪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压力和在考试过程中排除心理紧张的问题。

   牧琳爱在2003年11月份邀请了英国医学Harry Oldfield和两个加拿大合作伙伴来展示两项发明。因为她相信新的发明能提高气能的循环,对人身保健会大有好处还能减少医疗费用。

  几年前,聊城国际和平医院的工作人员为刘庙村民体检,结果23位老人需要做眼部手术。2004年韩国大夫到聊城时,她个人支付了为5位村民进行了白内障手术治疗的费用。另外,2006年4月份她为聊城国际和平医院捐资修建了假山,亭子以及鱼池,病人和医生可以在优美的环境中享受生活。

  在2003年非典期间,牧琳爱通过慈善机构捐资,同年11月30日被邀请去北京钓鱼台参加关于老年人法律救助的会议,在会议上做了演讲。2005年印度西亚发生大地震,她通过聊城市慈善机构捐助了一部份资金。今年五月中旬她被山东省慈善总会作为嘉宾邀请参加了“2006年齐鲁慈善之光文艺晚会”,并被评为为“山东慈善大使”称号;今年六月底被邀请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2006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大会,并授予“中华慈善大使”称号。

  牧琳爱曾购买了一批番茄树种,其中一部分给了村民,一部分送给了聊城市的大公园—凤凰苑,还有一小部分自己种植。去年,她又购买了一些无籽石榴树苗,种在她的大花园里,她相信这些树苗被广泛种植后,酿成比较昂贵的美味可口的水果酒,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比较普遍的出口产品。牧琳爱刚到刘庙村时,村里决定成立大型的梨枣基地,她为此捐赠了41000元人民币,之后每年她都拿出一部分资金帮助刘庙村绿化环境……

  牧琳爱是一名受过高等教育并有广泛爱好的老人,她想用她的知识为中国人民做出贡献,因此她很愿意继续住在中国,以便继续为她喜欢的中国人民服务。

 

 

小魔豆和她的1300个妈妈

“我有很多妈妈,她们都管我叫小魔豆,她们说等我长大了就教我学电脑,我很喜欢她们,她们像我的妈妈一样”。

  ——小周煜

  “这是中国网络时代第一个真正全国意义上的公益事件”

  ――摘自媒体报道

  

十六年的守望

2005年10月,一个28岁的年轻妈妈逼近了她生命中的深秋,她叫周丽红,是苏州工业园区胜浦镇的乡村女教师。生命尽头,她有太多的不舍。从2000年开始,周丽红就被乳腺癌困扰,半白双亲举债30多万依然不见成效。

其间结束6年的婚姻,她坚持留下了一个5岁的女儿小周煜。

  2005年12月,在互联网上出现了一家名为“魔豆宝宝小屋”的网店,店主就是周丽红。特制的电脑桌前,她躺在床上点击鼠标打理小店,货品的收发全由父母代劳。癌症晚期巨痛钻心,但身处绝境的周丽红又一次坚持,她要尽一份为人母的责任。

  魔豆宝宝小屋开张40多天 ,周丽红一共卖出了2件商品,盈利33元。清淡的生意让周丽红几乎无法继续下去……

  魔豆宝宝的起步并不好,萍水相逢的治疗医生用自己的网名“望佳男”在淘宝网上发出了一张帖子: “她是一个柔弱的女性,病魔夺去了她的健康,毁掉了她原本美满的家庭。生活对她很不幸……”

  帖子上线24小时,上万人点击,网站内上千位买家涌向了魔豆宝宝小屋,他们争相抢购小店中的货品,3天销售货品近百件。与一般网络购物不同,很多买家对衣服没有任何要求,一买就是好几件,有的甚至连收货地址都没留下……正当亲人为魔豆宝宝感到高兴的时候,网店却面临关门的命运。

  2006年4月,周丽红病情恶化,每天要打十几针杜冷丁止痛,清醒的时间越来越短,魔豆宝宝小屋眼看开不下去了。这时,一张“寻找爱心代理,帮助魔豆宝宝打理小店”十万火急的求助贴子出现在网络上,上线三天,跟帖近百页,浏览量近5000次。最终苏州一个网上团队从数百名网上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魔豆宝宝小屋的爱心代理。

  更多没能争取到爱心代理的网络卖家,对周丽红仍旧放心不下,他们倡仪发起了一场名为《点亮生命之光拯救魔豆宝宝》的爱心行动,开始自发用网络义卖的方式为周丽红筹款治病,一个月内,上万名网友主动参与,十万件商品加入义卖。

  2006年4月18日13点周丽红去世4月21日,100多名来自于上海、杭州、深圳网友不约而同赶赴苏州,为坚强母亲周丽红送最后一程。送别之后,网友们都牵挂着同一个问题:妈妈走了,5岁的小周煜怎么办呢?

  5月14日母亲节,问题有了答案。为帮助小周煜健康成长、协助亲人照顾“小魔豆”,网友们再次出手,发起为小周煜征集寻找网络妈妈的行动。

  在雅虎中国 江苏卫视,东方卫视,苏州广电总台等媒体的介入下,《母爱永续》网络妈妈征集活动,为小周煜找到了1332名网络妈妈,小周煜也成为全球第一位拥有网络妈妈,而且是拥有这么多网络妈妈的孩子。

  网友们自发筹集了18万元的捐款,作为小周煜的成长基金,而周丽红的父亲却遵循周丽红的遗愿,拿出其中的一半,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以“帮助贫困而自强不息母亲”为主题的“魔豆宝宝爱心账户”。

  现在,每个月网络妈妈都会去看小周煜和外公外婆。

  2006年12月,中国红十字会在全国范围发起“魔豆宝宝爱心工程”,10245个网店参与工程,每笔网上交易为爱心帐户捐出一分,聚沙成塔,全国首批十个城市的30多位身处困境的母亲将得到笔记本电脑和开设网店的启动资金。

  2006年 12月26日 媒体称这次行动为“魔豆宝宝爱心行动”。

 

                          十六年的守望

 一场洪灾,激起老人一个报恩心愿,

  一张纸条,引发老人踏上感恩之旅

  在16年的修鞋生涯中,老人又是怎样履行自己的报恩诺言?

  河南驻马店七旬老翁李国欣, 修鞋助学十六载为报恩

  在河南省鲁山县江河厂人的眼里,李国欣是一个充满谜的老人,16年前,老人突然出现在这里,并开了家修鞋铺,当地人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到这个偏僻的地方开个鞋铺。不久他们又发现,李国欣修鞋有个怪规矩,小学生来这里修鞋,一概不收钱,中学生只收半价。

更让当地人迷惑的是,每隔三年老人的家中就会住进一个中学生,家里的墙上也会多一张他们的照片。

  今年9月,墙上又多了一个叫石艳飞照片,他是江河中学高一的学生,半年前他的父亲出了车祸,母亲受刺激精神失常,石艳飞面临着失学的困境。这时江河厂的人告诉他,修鞋的李师傅也许能帮他。石艳飞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老人,出乎意料,老人收留了他。

  李国欣老人靠修鞋挣钱,自身并不富裕,但花在石艳飞身上是绝对舍得,一天三顿饭,老人给石艳飞做的是应时应晌,有荤有素,石艳飞说他比刚来时候胖了好几斤。

  30年前,河南发生了特大洪灾,李国欣老人所在的遂平县受灾尤其严重,老人全家13口人活下来的只有他和两个侄儿,饥饿寒冷威胁着幸存下来的村民们的生命。就在这时,政府派飞机空投下了救命的烙饼。不久,各地的救援物资也送到了灾区,李国欣领到了一些衣服和7双布鞋。正是这些布鞋让他记住了江河厂这个地方。

  洪灾过后,村民开始了生产自救,李国欣开了一家餐馆,生意做的很红火。他为两个侄儿盖了新房,娶了媳妇。俗话说,吃人家一口,还人家一斗。10多年来,李国欣一直想着纸条上那个叫江河厂的地方,16年前经过多方打听,老人终于找到了这里,开始了他漫长的感恩之旅。

  但令老人想不到的是,江河厂是一个大的军工企业,全厂职工加上亲属超过万人,再加上很多原有的职工已外迁他省,找到恩人的可能性实在太小,但李国欣不甘心,他决定留下来,因为这里的某个人在30年前曾带给他温暖,李国欣开了家修鞋铺,他想在这里边修鞋边打听恩人的消息,并给自己定了给学生修鞋优惠的规矩,老人想,没准这些孩子中会有恩人的后代,免费修鞋也算自己报恩了。

  在以后的修鞋中李国欣遇到了一些贫困的孩子,他觉得帮助贫穷孩子上得了学是一种更大的报恩。他开始用自己修鞋挣来的血汗钱资助着贫困高中生,这一坚持就是16年。

  收留贫困生在自己的修鞋铺吃住,老人费心费神。只要到时间,学生没回来,他就很担心,有人问他:“李师傅,你这是何必呢?倒贴钱不说,还吃苦受累担风险,你图啥”老人总是笑笑,说,俺都是今晚脱鞋,明早还不知能不能再穿上的人,俺能图个啥,俺受难时别人帮衬过俺,现在人家有难题了,俺怎能干看着?!

  十六年来李国欣就是靠修鞋挣来的血汗钱资助了6个贫困生,夜深了,老人边修鞋边陪着石艳飞读书,石艳飞说不知为何一听到这样的修鞋声,他的心里就感到特别的温暖和宁静,寂静的深夜里,卡达卡达的修鞋声持续不断,这样的声音将陪着石艳飞考上大学,也将迎接另一个孩子跨进这间小屋。

 

 

我们的名字CAMP

预防艾滋病宣传制作(The china AIDS Media Project)成立于2004年,是以中国内地宣传艾滋病是以中国内地宣传预防艾滋病为中心的影视制作机构,该机构的宗旨是:全力配合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卫生部,积极致力于中国艾滋病的防治宣传,用镜头向人们展示艾滋病毒的传染途径,以及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在与艾滋病人的接触中保护自己,促进普通民众对艾滋病的关注和理解。

  香港旅美华人女导演杨紫烨2004年和美国资深电影工作者Thomas Lennon成立预防艾滋病宣传制作(CAMP)项目,策划和制作以预防艾滋病为中心的电视节目。

  至今,杨紫烨已带领 CAMP 团队在中国内地拍摄制作了一系列艾滋病相关公益广告和纪录片。导演的纪录片作品包括:《颍州的孩子》(The Blood of Yingzhou District) [2005-2006];《朱力亚的故事》 [2005-2006];《姚明、约翰逊公益广告纪录短片》[2005] 和《姚明抗击艾滋关爱儿童》[2005]。公益广告作品包括:《姚明、约翰逊正视艾滋公益广告》[2004];《彭丽媛携手抗击艾滋,关爱儿童公益广告》等等。

  杨紫烨出生香港,旅居美国,为了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工作,她变卖了在美国的家产,定居北京社会的真实一面,增进美国对中国的认识。杨紫烨导演的纪录片《风雨故园》和《中国一二》备受关注,被美国多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定为教科书和亚裔研究教材。现居北京,将会继续拍摄制作与公益事业相关的纪录片短片与广告。

  2004年,身处纽约的杨紫烨看到了一条关于中国内地艾滋孤儿的报道。孩子们的遭遇深深震撼了她的心。这时的她只是很单纯地希望拍摄一部关于孩子的纪录片。但是不久在遇到了著名的艾滋病专家何大一博士后,她改变了想法。

  2004年,CAMP联手NBA制作了第一个公益广告,姚明和约翰逊一起向中国人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正视艾滋病,一起关心艾滋病感染者。这条公益广告免费提供给国内电视台播出,很快得到了大众的认同。

  制作完成后 ,杨紫烨卖掉了居住了20年的家,搬到了北京。一开始,这个团队并不为人所知,但随着一些勇敢的年轻人的到来,CAMP由一开始的两个人真正发展成为了一个团队。

  2006年,CAMP在中国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开始制作《彭丽媛携手抗击艾滋关爱儿童公益广告》. 在拍片现场,CAMP的工作人员第一次接触了艾滋孤儿。

  通过拍摄,CAMP的成员们消除了对艾滋病的恐惧,也渐渐理解了杨紫烨的初衷,他们尝试着用镜头的语言和媒体的力量来改变人们对艾滋孤儿的误解,并告诉人们:这些孩子需要伙伴,需要家的温暖,更应该拥有受教育的权利。

  与此同时,逐渐成长来起来CAMP又陆续制作了《姚明、约翰逊公益广告纪录短片》、《姚明抗击艾滋、关爱孤儿》纪录短片、以及第一个公开自己是艾滋感染者的女大学生 的纪录片《朱力亚的故事》,CAMP的努力也逐渐为大家所了解。

 

 

上海市园南小学
计算机管理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上海市园南小学 (c) 2004-2006 All Rights Reserved